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55) —— 神宗求变推诚至 安石经国择术先(下)
(接上期)
说起宋神宗启用王安石,除了因为他名气大,还有一个原因。神宗皇帝身边有一个人叫韩绛,是东宫旧臣。当年神宗还在藩邸时,韩绛在他手下处理文书事务。韩绛对王安石很是仰慕。有时候韩绛议论颇为精当,宋神宗表示很赞赏,这个时候就往往听到韩绛说:“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我是听王安石如此说。”这就令神宗皇帝更加好奇,想见识一下这个王安石是何许人也。
于是,神宗继位后就很快启用了王安石,数月后又升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不过,宋神宗与王安石的真正见面,则是过了几个月之后。熙宁元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君臣二人有了第一次谈话。

王安石画像(公有领域)
宋神宗一上来直奔主题,问:“为治之道何以为先?”王安石回答:“择术为始。”这一开局就和其他大臣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神宗在这一年多次跟很多大臣们都在探讨如何治国这一类的问题,这些大臣们基本上都是坐而论“道”的,唯有王安石口不言“道”,以“术”为先。
“道”与“术”有什么区别呢?道,就是天道、人道、君道,讲的是大道理;术,则是具体的方法。在王安石之前,太多的大臣们都来给神宗讲“道”,句句都是正确的,让神宗无可辩驳。但是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就好像总是听不到他想要真正想听的东西。而王安石一上来讲“术”,虽然他还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施政方案,但是就这个答案,已经让神宗眼前一亮了。
接下来,神宗又问王安石唐太宗这个皇帝做得如何。这个问题问的是唐太宗,但是题中之意,是宋神宗自己的理想。唐太宗是大有为之君。宋神宗也想做个大有为之君。所以他就从唐太宗问起,投石问路。通常来讲,皇帝问了这样的问题,王安石就应该顺着这个问题对唐太宗加以品评议论,借此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通过王安石的回答,宋神宗也就知道了王安石的想法与自己心中的那个预设答案是相符的,还是相背的。
但是王安石总是不按套路出牌,他没有就题作答,而是跑题发挥,完全没有谈唐太宗。他直接讲到尧舜,让神宗向尧舜学习。也就是说,王安石的答案,与宋神宗心中的预设答案,是既不相符也不相背,而是超然其上。这下宋神宗就有点懵了,他不知道王安石是真有此大志向大期许,还是太迂阔不着边儿。所以,君臣二人的第一次谈话,就有点像一次摸底:宋神宗想了解王安石是否是那个能够辅佐自己成为大有为之君的贤人;而王安石也想了解宋神宗是否是那个能够信任自己,让自己一展抱负的明君。
当然,要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互信,不是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事实上,宋神宗见到王安石后,虽然一上来就在讨论治国之道,但是他们真正行动起来,是到了十个月后的熙宁二年二月,以制置三司条例司的设立为开始的。
也就是说,在中间十个月的时间里,其实宋神宗与王安石一直在进行着各种讨论,从而增进了解,达成了共识,并且最终就建立起了信任。特别是熙宁元年十月间的一次谈话很说明问题。
我们刚刚提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第一次谈话时,王安石就给宋神宗拔高到尧舜,而十月的这次谈话中,宋神宗也给王安石拔高了一下。他说,魏征和诸葛亮,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得到他们的辅佐,君主才能大有为。那么你王安石是这样的人才吗?结果王安石还是如上次一样,不接神宗的话,宕开一笔,直奔尧舜。就好像唐太宗和刘备都段位太低,级别不够。王安石说,陛下能成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禹来辅佐您。皋、夔、稷、禹都是尧舜时的贤臣,王安石提这四个人,其实是在暗喻自己。
又说,天下这么大,这样的人才一定是有的,如果没有了,那一定是因为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他把球又踢回来了。意思是,您不用担心我的能力行不行,您要先问自己在择术上、推诚上是否做到位了。
当然从后来的故事看,我们知道王安石说的这个“择术”,就是采用他的新法;“推诚”就是指还要有一颗精诚之心,力排众议,坚持到底。王安石又说,如果“择术未明,推诚未至”,就算有皋、夔、稷、禹这样的贤人来辅佐您,也会被小人所排挤。听到这,宋神宗不大同意。他就反问道,何世无小人呢,就是尧舜再世,也有四凶这样的小人。
王安石有个特长,就是雄辩。跟他辩论的人,轻者气走,重者气死,这个不是夸张,下次我们会讲。所以,神宗的话难不倒王安石。王安石接过话来说,没错,尧舜时是有四凶,但是尧舜能够辨别君子小人,所以他们把四凶给流放了。而这一点,正是尧舜之所以为尧舜的原因,就是他能够辨别小人,远离小人。
说到这儿,我们知道王安石一开始就让神宗学尧舜。说起来,尧舜距离宋朝也是相当久远了,从何学起呢?其实兜了这么大一圈,这个答案才被揭晓。王安石真正的用意,是要借尧舜的故事,希望宋神宗能够远离小人。这里所说的小人,倒未必真的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小人。其实,在王安石的语境中,所谓的小人,更大程度上是指那些政见不同的异议者。
王安石在还没有推行新法之前,已经知道会有很大的反对的声音,特别是经历了庆历新政之后,王安石非常清楚,如果没有天子一边倒的绝对支持,新法很难推行。所以,虽然宋神宗一再催促王安石拿出具体意见来,但王安石就是迟迟不肯拿出具体方案。他也一向是调门很高,动不动就搬出尧舜来。就是因为,他要确定宋神宗对自己的支持度有多少,当反对声音出现时,宋神宗能否站到自己这一边。所以他提出“择术”与“推诚”。可以说,这就是王安石向宋神宗提出的要求,开出的条件。
他们通过多次的谈话,以及在处理日常政务中的各种讨论中,终于在十个月的时间里达成了互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之职。可以说,在变法的问题上,宋神宗已经拿出了充分的诚意,而接下来,王安石也要拿出他的经国之术了。正如本期标题所云,“神宗求变推诚至,安石经国择术先”。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