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53) —— 承天命宫内迎旭 求治道朝中访贤

发表:2025年08月01日
文/元熙

(接上期)

上一期我们讲到,治平四年春正月,宋英宗驾崩,宋神宗继位。也就是说,从正月开始,年号还是旧年号,但是大宋朝已经换了新主人。我们在介绍这位新主人之前先讲个有意思的事情。

当年宋仁宗还在位的时候,他在宫中让人修造了一座亭子。仁宗亲自给这个亭子命名为“迎曙亭”。但是这个“曙”字,正好对应宋英宗的名字:赵曙。仁宗开始没有意识到,后来想起来了:这不成了迎接赵曙了嘛。

宋神宗(公有领域)
宋神宗(公有领域)

我们之前讲过英宗是过继给仁宗的,仁宗自己没有儿子。但是这已经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他一直不愿意面对现实,总希望自己能生出儿子来。所以迎曙亭这个名字让他很不开心,他就决定改个名字。那改个什么好呢?他又很喜欢曙光这个意向,但是又不能用这个字。他就换了一个字,用旭日东升的“旭”字,还是曙光的意思。就这么着,改成了“迎旭亭”。不过仁宗皇帝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旭”字,居然又与英宗之子,未来的神宗皇帝的名字谐音。神宗叫赵顼,虽然不同调,但也是谐音。也就是说,从仁宗修造这个亭子开始,冥冥之中就已示现英宗、神宗将要接掌大宋朝的天意。

神宗皇帝继位时刚刚二十岁,和多数的年轻人一样,正处在一个意气风发,想要建功立业的年纪。但是,当他坐到御座上的时候,放眼一望,可以说,他对这个朝廷应该是非常陌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父亲在位时间就不长,所以朝堂之上一大片都是仁宗时代留下的三朝老臣。

而神宗呢?虽然是贵为天子,但是从年纪上讲,只是一个年轻人;从阅历上讲,更没有治国经验可言。可以说是岁数也不够老,资历也不够老。但他又偏偏是一个很有想法的、锐意进取的一个青年天子。所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老臣中,谁能和他君臣同心,因为他需要有人帮他。

治平四年三月,宋神宗曾经对他的东宫旧臣王陶说过一句话。他说:“朕与卿一心,不可转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情,第一,宋神宗非常迫切的想要找到一个同盟,一位可以辅佐他达成志向的人;第二,宋神宗很信任王陶,希望王陶就是这样的人。但是王陶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呢?我们看看王陶是怎样回应宋神宗对他的期许的。

王陶说:“谨听纳,明赏罚,斥佞人,任正士。复转对以通下情,省民力以劝农桑,先俭素以风天下,限年艺以汰冗兵。”王陶的这些话说的都对,但是都没有说到宋神宗的心里去。因为这些话,在神宗听来都没有跑出当年庆历新政的思路去。显然宋神宗想要的不是这些。

再比如,宋神宗还曾经跟赵抃讨论为政之道。赵抃是治蜀名臣。有句话叫“天下未乱蜀先乱”,意思是说,这个地方不好治理。但是赵抃入蜀的时候治理得很好,而且,他没有高调地搞一个大阵仗去蜀地。据说他当时是匹马入川,仅带了一龟一琴。这个龟大概是跟他修道有关,这个琴也是修身养性之用了。

宋神宗提起这段往事,问他说:“这个为政之道可以如此简易吗?”不难觉察到,宋神宗对于为政之道应该是简易好还是繁琐好这个问题,或者是没有想清楚,或者是有他的想法,但是与赵抃不同,所以才会发此疑问。赵抃退而上书,讲了很多为政之道。大体上也是重道德、识正邪、严号令、明赏罚等等。当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像冗官冗兵、节用等等。听起来与王陶说的也差不多。

既然王陶没有说到神宗的心里去,赵抃的话自然也不是神宗想要听到的。那么宋神宗到底想听什么呢?

其实,从神宗与诸大臣们的对话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熙宁元年二月,宋神宗曾对枢密使文彦博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熙宁元年四月,他再次对右正言孙觉提到,“欲革积弊”。说白了,宋神宗想要改革。那除了改革呢?宋神宗还对西北边事显得格外关注。当时陕西转运使薛向曾经献策,要招降衡山蕃部。宋神宗十分支持,并且让薛向再有什么献策不要对两府说,直接向皇帝汇报,宋神宗要亲自坐镇指挥。那说起来呢,这个做事风格还真有点像宋太宗。这里有个细节,他为什么不让薛向对两府说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两府大臣们在边事问题上与宋神宗的意见并不一致。

回到我们的问题:宋神宗到底想要什么?表面上看,他一会儿关心天下积弊,一会儿是关注西北边事,好像是东一头西一头的。其实不然,他关注的这些事情,都是有内在联系的。他曾经对大臣说:“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共宜留意节用。”看到这,我们就清楚了。宋神宗关心的积弊,主要是关心理财方面的积弊。那至于为什么要关心理财呢?则是为了养兵备边。也就是说一切的源头是为了养兵。而且,神宗皇帝所想的已经不只是备边,甚至是拓边。一句话,宋神宗在下一盘大棋。

那么对于宋神宗所想,朝臣们也渐渐有所察觉。但是,这些前朝老臣们多数想的都与新皇帝不一样,特别是在拓边问题上。就以招降蕃部这件事情为例。陕西转运使薛向和西北名臣种谔,都认为横山蕃部有归顺之意,希望朝廷能够招降他们。并且因为横山蕃部本是西夏人的势力范围,是对西夏称臣的,所以薛向和种谔还希望借吸纳蕃部达到削弱西夏的目的。

宋神宗听后认为这是好事,但是在这个问题上,韩琦、李诗中、司马光等多数的大臣们都不认为是个好事。他们不赞同也是有其道理的。他们认为夏人已经向宋朝称臣了,就不应当在这个时候再去招降西夏人的叛臣,轻启战端。三朝元老富弼更是给神宗皇帝泼了一盆冷水。他说:“陛下临御未久,当先布德泽。且二十年未可言用兵,亦不宜重赏边功。干戈一起,所系祸福不细。”意思是说,您登基时间还不长,应当先广施德政。至于说边事,您至少二十年内都别琢磨这个事儿,而且边将立功不要重赏。也就是说,朝廷应采取这种不鼓励不支持的态度,以免有将帅为了争功而轻开战端。他认为,一旦发生战争,牵动实在是太大了。

宋神宗听完这番话,默然良久,半天都缓不过神来。可以想见他当时的心情,怎一个凉字了得!他现在就想厉兵秣马了,让他再等二十年,他怎么等得了呢?可以说改革也好,理财也好,这一切的根本动机根本源头都是为了养兵,是为了拓边。但是呢,就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朝臣们与宋神宗有着根本的分歧,就更不用说其它。所以宋神宗坐在朝堂之上,的确是有一种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不只是因为居高临下,还因为孤掌难鸣。所以宋神宗在他继位之初的一年半的时间中,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在朝臣中寻找支持者。那正如我们这一期标题所云,“承天命宫内迎旭求治道朝中访贤”。然而,就在宋神宗孤掌难鸣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这个人就是王安石。刚刚我们说,宋神宗在寻找同盟,其实王安石这位前朝旧臣也一直在静候天时。那么他能否等到风云际会的一天呢?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聊。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