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神算”的传奇人生

发表:2025年10月11日
文/青莲 图/Adobe Stock
袁树珊将中国相术与西方面相学比较,表明看相、算命都是科学的。(Adobe Stock)
袁树珊将中国相术与西方面相学比较,表明看相、算命都是科学的。(Adobe Stock)

民国时期,一位出生于医卜世家的奇人,不但医术精湛,还具有神奇的占卜本领,预测之准确让人惊叹,令当时的政要、大亨们趋之若鹜,而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民国第一神算”。

1881年,也就是大清朝的光绪七年,镇江一户袁姓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婴,取名为袁树珊。这袁家乃当地有名的中医世家。俗话说医道同源,袁树珊的父亲袁开昌不仅医术高明,在卜算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袁树珊自然也是从小就承袭家学,在医学、命理方面得到了真传。

袁树珊(公有领域)
袁树珊(公有领域)

待他长大之后,清朝已亡,西学渐盛。他先去了北大求学,然后又去日本留学。不过与其他留学生不同的是,他学成归国之后,并没有选择进入政界或学术界,而是回到家乡,开起了医馆,行医救人。

起先,他并不给人算卦,只是给乡人治病的同时,如果看出这个人最近有什么祸事,便出言提醒一下。不久之后,人们发现袁大夫所说的事竟然都应验了,于是纷纷找上门来算卦。袁树珊整天忙着算命,看病倒成为副业了。他一合计,干脆将医馆改成了算命馆。没过几年,袁树珊的名头越来越大,整个江浙一带都知道镇江有个袁大师。

民国初期,一些推崇科学和西医的知识分子和国民政府官员开始呼吁国民政府将中医、卜算等职业取缔,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不“科学”,算卦更是没有科学依据。此派的代表人物是汪精卫。

医卜世家出身的袁树珊,面对取缔中医与卜算的风潮,将自己撰写的《中西相人探原》一书呈给了国民政府。袁树珊在书中引经据典,将中国传统相术与西方面相学理论相比较,表明看相、算命其实都是有科学性的。

袁树珊撰写的《中西相人探原》封面。(公有领域)
袁树珊撰写的《中西相人探原》
封面。(公有领域)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看过此书之后,大为赞赏。谭延闿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对《易经》也有所研究,深知医道同源,其背后博大精深的内涵绝非是简单的一句“不科学”所能否定的,在看完袁树珊的《中西相人探原》之后,谭延闿更坚定了自己反对取缔中医、卜算的决心。

其实民国的时候,相信算命的人并非只有底层百姓。袁树珊名气大了之后,很多政要都去找他算过命。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精通命理,在看了袁树珊所批的命单之后,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欲重金聘请他当幕僚,但袁树珊无心名利,直接拒绝了。

谭延闿(公有领域)
谭延闿(公有领域)

袁树珊曾说,吴佩孚51、52岁上,流年不利,官煞主事。六十来岁上,有血光之灾。

果然,吴佩孚在52岁那年,被北伐军和国民军击败。65岁时因吃羊肉饺子引发牙痛,请日籍牙医为其拔牙,因牙医拔牙之后未为他进行消毒,术后当日牙龈肿胀。2天后日本军医强行为吴进行手术,但术中因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不治而身亡。袁树珊算得真是挺准。

国民政府要员何应钦也曾找袁树珊批命,对他的本事赞赏有加,并将他推荐给蒋介石。蒋介石果然去见了袁树珊,相谈之后对他也是相当欣赏。一时之间,从政界显要,到富商巨贾,很多人都以能找到袁树珊批命为荣。

国民政府的立法院副院长缪斌少年得志,袁树珊算到他最终会“受累于吴”。缪斌不解其意,袁树珊不肯言明。缪斌怀疑袁树珊不过在故弄玄虚,也就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

抗战期间,缪斌投靠汪精卫,在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准备以汉奸罪判处缪斌死刑。缪斌买通狱卒,让夫人去找自己的老乡、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帮忙说情。而吴稚晖也答应了,随后尽心尽力地为其多方游说。谁知道此举反而让蒋介石怀疑缪斌有大问题,于是没有经过复审直接下令立即枪决。正应了袁树珊对其“受累于吴”的预测。

1938年,南京失陷,国民党军官睢团长夫妇、营长郭岐、宗副官等四人在兵败后辗转来到上海。此时,袁树珊因镇江沦陷正在上海避难。这四个人找到他,希望能请他指点一下前程。

袁树珊先给其他三人看相,最后看的是郭岐。袁树珊看了他的手相和面相之后说:“郭先生是军人,到40岁时可升少将师长。后在沙漠中作战,因此战失败,将有性命之忧。不过,您最后仍能顺利脱险归队,从此一帆风顺,后福可羡。”郭岐起初并不相信算命,不过是碍于情面跟其他人一起来的。

但其后他的命运,真的如袁树珊所说的那样,一路开挂。40岁时,他果然成为了少将师长,戍守新疆伊犁精河县。1945上半年,伊犁、塔城、阿尔泰三区叛乱。叛军在俄国支持下,攻陷了军部与总司令部,郭岐的部队全军覆没。战事的地点就在沙漠之中,战败的郭岐昏死在沙漠,成为敌方俘虏,直至双方交换战俘才又归队。

国共战争后,郭岐去了台湾,其后生活顺遂,子女多有所成就。袁树珊所言,句句都应验了。郭岐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名为《陷都血泪录》,讲述了南京沦陷后的惨痛回忆,也记下了袁树珊精湛的卜算能力。

1949年,袁树珊移居香港,也为很多名流预测过未来。

马连良(公有领域)
马连良(公有领域)

马连良,民国京剧三大家之一,当年也居于香港。后来马连良夫妇选择回到北京。1951年离开香港之前,夫妻俩去请袁树珊卜算,袁先生给了马连良一句话:“你还有十五年大运。”

马夫人追问说:“那十五年以后怎么样?”马连良拉着夫人说:“你就别问了,只要有十五年好运,也就行了。”马连良回到北京后,没两年就被卷入到各种政治漩涡里,文革初始,更是因《海瑞罢官》这出戏被揪斗、抄家,受尽屈辱,最终于1966年病故。

从离港北归,到猝然而去,不多不少,正好十五年。原来袁先生说的十五年大运,是马先生的大限。

但袁树珊也有失准的时候。1949年,移居香港的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因健康状况恶化,于是就找袁树珊算算自己还有多少寿命。

袁树珊告诉杜月笙,他至少还有10年的寿命,能活到73岁,福寿双全无需忧虑。杜月笙虽觉安慰,但仍不放心,于是悄悄让人隐去他的姓名,找台湾的一位命理家“六月息馆主”测算。结果对方断言杜月笙活不过63岁:“辛卯年(1951年,)天冲地克,绝难过关。”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去世,按照中国传统的黄历算,正好是虚岁63岁。

为什么袁树珊整整算差了10年?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真的是他没有算准吗?

袁树珊曾经说过:“来向星相家请教的不外三种人:一是受重大刺激;二是迷于名利;三是有的走投无路,所以不得不察颜定色,善为指点。”有一种说法称,袁树珊可能明知杜月笙命不久矣,故意说他还有10年寿命安慰他。这也“与察颜定色,善为指点”相符合。面对一个将死之人,与其告诉他真相,让其恐怖度日,不如说个善意的谎言,让其开心度过最后的日子,或许更为合适。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杜月笙被告知自己只有不多的时间后,放弃了希望,结果真的应了劫数。

据杜月笙之子回忆,杜月笙在得到“六月息馆主”算出的寿命之后,精神状态急剧恶化,丧失了求生意志,随后卧床不起,直至去世。既然命能算出来,那就是注定,那注定的命运,还能改变吗?

袁树珊有一篇讲述命理的短文,诠释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1947年,袁树珊在《沪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讲述道:

“命”,是指一个人天生的命格,而“运”,是人生路途中所经历的阶段。简单说,大运就像你行经的地方,流年就像你路上遇到的人,两者交互作用,必须用辩证的方式去看。

“命,是可以算的,也是不能算的。能算的部分,是阴阳五行推理的结果;不能算的,是牵涉到因果报应的层面。所以算命,不是为了好奇,而是一种工具,用来帮助人趋吉避凶。这也是为什么术数在世间这么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但帮助人趋吉避凶,就意味着帮人改命,命理师真的能做到吗?

袁树珊说:“我从事术数三十多年,用风水、取名字、符咒等方法帮人调整命运,但最后的效果,大多很有限。为什么?因为风水,敌不过人心;神通,赢不了业力。风水、符咒这些都是外在的条件,只能辅助;真正根本的,是人的修为与心性,是内在的力量。“一个心术不正、性格败坏的人,不管再怎么调整风水、改名字,命运也不会变好。而一个心地善良、处事正直的人,往往不费什么力气,自然就能住进风水最旺的地方,拥有最好的格局。”“只要一心向善,刀山也会化为平地;只要心境清明,火海也会自然枯竭。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是不需要卜算的。”理解了命运真谛的袁树珊,不想再让子孙继承卜算的衣钵。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袁福儒说:“我有两套衣钵,一套算命,一套医学。我死后,你把算命这套衣钵砸烂烧掉,继承我的医学。”而袁福儒果然不再沾染半点命理,而专心医理,后来留学日本,学成而弘扬国医,成为一代医学大师。

伏羲(公有领域)
伏羲(公有领域)

虽然被称为“民国第一神算”,袁树珊却并非只是一个喜好敛财的江湖术士,他喜欢自由的生活,喜欢跟文化人往来。

他曾自书楹联,上联是,“十亩栽桑,十亩种田”;下联是,“半日诊病,半日读书。”他平生最崇拜武训和伏羲,他的理想是兴办一所义学,建一座伏羲庙。

他曾在家乡小袁巷,以袁家祠堂的房屋作为校舍,兴办义学。取“袁安卧雪”的典故,将学校命名为“卧雪小学”,不收取学费,还免费为学生们提供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

后来,他又把建好的伏羲庙改为校舍,创办“伏羲小学”。

抗战期间,社会经济崩溃,袁树珊财力不济,伏羲小学不得不向学生们收取学杂费。袁树珊非常愧疚,特地为学校做了一块匾额,亲书“不如武训”四字。袁树珊的人品和操守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