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不愿听你说话?
很多父母心里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越关心,孩子越躲得远?”其实,孩子的变化,并不是什么“叛逆期发作”,也不是“天生难带”,而是成长路上注定要经历的过程。

(123RF)
孩子“不听话”的2个原因
1、自主意识的觉醒
小时候,父母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唯一的真理”。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小坚持。
比如,小时候,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妈妈说了算,孩子也乐呵呵接受。
但现在,哪怕一件外套,他也会有自己的主意,不喜欢就坚持拒绝,还能说出一大堆理由。
这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父母:“我长大了,我想自己做决定。”
成长,就是从“听你的”到“听自己的”自主意识的觉醒过程。而这个过程,不可能毫无冲突。
2、心理需求的变化
小时候,孩子最大的需求,是依赖和安全感。那时候,你的一句安慰、一次陪伴,就是他们的世界。
但步入少年阶段,孩子内心真正渴望的,是理解、尊重和认同。
当父母还像小时候一样,事无巨细地安排、指导、纠正时,孩子会本能地抗拒,甚至感到压抑。
他们并不是“不听话”,而是在用沉默、用抗拒告诉父母:“请相信我,我可以自己做一些决定了。
孩子不喜欢的3种说话方式
有时候,孩子的沉默,不是他们不想沟通,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父母的方式。
1、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父母的出发点,大多是爱: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优的成长路径,最靠谱的朋友。
比如,孩子喜欢画画,想报兴趣班,父母却坚持让他学奥数,说:“你以后会感谢我的。”
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而是尊重他探索世界的权利。
2、带着情绪的沟通
孩子出现问题,比如,成绩滑坡、和朋友闹矛盾,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批评、指责。
父母本来是想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聊一聊,了解一下,结果三句话没说完,就变成了情绪宣泄。
孩子本能地就会把心门关上,觉得:“我说什么都没用,只会被数落。”
有句话说得好:“带着情绪的爱,是孩子最沉重的负担。”
用平和的语言传递你真实的关心,没有责怪,没有评判,孩子自然能听得进去。
3、只输出不倾听
很多时候,父母跟孩子的对话,更多像是单方面的“演讲”:“你应该这样做。”;“我告诉你的是道理。”;“你不懂,听我的就对了。”
可是,孩子想要的,不是道理,而是被倾听。真正好的沟通,是双向的。是你听见了他的心声,他也愿意敞开心扉。
身为父母,我们要懂得:成长不是追着孩子跑,而是放慢脚步,放开手。有一天,等孩子回头时,他会惊喜地发现:“原来你一直在原地,温柔地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