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上的误区

发表:2025年07月03日

家里有小宝宝,做父母的一定特别开心,虽然做父母的都爱孩子,但不知不觉中,也会走入教育误区。

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路会摔倒,会累着,于是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的活动量小,协调能力、肌肉群的锻练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

(123RF)
(123RF)

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这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也要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

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却会使宝宝今后的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色的。宝宝想看动画片,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

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让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的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的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

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能锻练宝宝的眼、手、脚的协调能力,玩积木能锻练宝宝的创造力,玩拼图能锻练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知识。

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会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

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都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关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让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

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等他过生日的时候会带他和家人一起去吃。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在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也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是非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时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时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在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

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

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

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奖励,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

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