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51) —— 英宗卧病多风雨 女主升殿再垂帘

发表:2025年05月14日
文/元熙

(接上期)

时间回到嘉佑八年,也就是公元1063年的三月,宋仁宗驾崩,皇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提起宋英宗,在北宋诸帝中,可以说是存在感非常低的一个皇帝。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主观上讲,是因为他本人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建树,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此外,也有一些客观原因,一个是他在位时间很短,只有4年时间,从嘉佑八年(1063年)到治平四年(1067年)。二来,他一直身体不好,刚即位就生病,中间好了一段时间,没多久,又生病,直至驾崩,一直是这种带病上岗的状态。所以,这种情况下,他很难有机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曹太后(公有领域)
曹太后(公有领域)

此外,宋英宗还有一点比较特殊,就是他并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而是仁宗堂兄赵允让之子,过继给仁宗为子嗣。因为宋仁宗自己没有子嗣,虽然曾经有过三个儿子,但都夭折了。当时宗室子弟还是很多的,而英宗即使是在他自己家里,也不是什么长子、长孙之类,他是庶出,而且是排行十三,后头还跟着一串呢。就是说,在众多的宗室子弟中,他被选中成为皇子,在外人看来,包括他自己看来,都不能说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而且仁宗虽然一直没有儿子,但他一直不想放弃,总希望能再生出儿子来,所以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是否要过继宗室子弟,一直犹豫不决,直到驾崩前几个月,他才正式做出决定,过继英宗为皇子,作为继承人。所以,英宗在心理上,完全没有做好准备,以至于仁宗驾崩后,辅臣们请英宗去即位,他吓得掉头就跑。几位辅政大臣也顾不得那么多,只得抓住英宗,换上衣服,生拉硬拽把他拽去入继大统。所以英宗的即位,是很戏剧化的一个场面。

当然说到宋英宗,很多人把他称为备胎,意思是仁宗没儿子,他就成为皇子,仁宗有了儿子,他就要卷铺盖儿回家。这样讲倒也没大问题,但是有时候人们就把这个事情给悲情化了,就觉得英宗命苦,皇家无情,甚至把他后来患病都与此联系。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一些学者观点或影视作品的影响。

总之,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宋英宗给人并非是一代雄主的印象。特别是他前有仁宗,后有神宗,我们知道仁宗是盛世之君,神宗虽然不是盛世之君,但绝对是一个强势之君,就更显得中间这个英宗就像一个过渡人物。但他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任用贤人,虽然这些人仍是仁宗留下的班底,但英宗能够继续重用他们,这就有力的保障了北宋能够非常稳健地走过这段过渡期。说起英宗一朝堪称国之柱石的辅臣们,如: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基本是仁宗朝庆历新政的这一波人,可以说是仁宗朝人才之精华。特别是韩琦,历仕三帝,顾命两朝,可以说,在英宗朝这个过渡期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

我们知道,英宗刚即位,就暴病,病得很突然,也很重,只得召皇太后同听政,也就是把仁宗的曹皇后,这个时候已升级为曹太后,请出来,垂帘听政。这个是继刘娥之后,就是仁宗朝章献太后之后,北宋第二次女主临朝。这位曹太后也没有让大家失望,她既有能力又有德行,史书上说她颇涉经史,处理政务都是引经据典,以为参照,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很多,有时一天有数十份奏章呈上,她一件一件都能记个大概,可谓博闻强记。有一些比较有争议,比较棘手的奏章,她就请大臣们反复讨论决定,从不独断专行。

就是说呢,本来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皇帝、太后、辅臣,大家各司其职,配合得很不错。但是没想到的是,随着宋英宗病情的加剧,却发生了意外,他经常举动反常,对下人刻薄少恩,更要命的是对皇太后也不够尊敬。左右的人都很不开心,于是就到太后那里说坏话,最后两宫隔阂越来越大。到了什么程度呢,两人都跟辅政大臣们诉苦,他说她不好,她说他不好。这个事情就严重了。如果是普通人家发生这样的事,那只是一个家事,但是天子家发生这样的事,就可能牵动朝政大局。

刚才我们说,英宗并不是仁宗唯一的选择,宗室子弟还有一大把,如果曹太后一狠心,真的把英宗废了,另立新主,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英宗又的确是仁宗亲选的,他的合法性就在于,他的即位是仁宗之遗命,这样的话,就势必造成朝廷的分裂,一派是拥护新君的太后派,一派是拥护英宗的保皇派,也保不住还会冒出来一些趁火打劫另有所图的某某派。如果这样,就会天下大乱了。所以韩琦等一众辅臣们,就决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那么怎么办呢,就得调和两宫矛盾。有一次韩琦和欧阳修一起向太后奏事。说着说着,太后就开始跟他们哭诉,说英宗如何不孝。韩琦开导太后说,这是因为皇帝病了,病好了就不会这样了,哪有儿子生了病,母亲竟不能包容的道理呢。太后听完之后,还是觉得委屈,欧阳修说:太后侍奉先帝数十年,仁德着于天下,如今母子之间,难道就不能相容吗。说到这儿,曹太后的情绪稍稍平静了一点。可能是听到欧阳修肯定她的仁德,所以听到这个话,就平息了一点。

但是我们知道,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大臣们最担心的就是太后行废立之事,这个事情是不能有一点含糊的。所以韩琦做为百官之首的宰相,他单刀直入,说:“臣等在外,皇帝若有调护不周,太后难辞其责。”曹太后完全没想到韩琦说话这么大胆、直接,马上回答说:“这叫什么话,我比你们更盼望皇帝快点病愈啊。”两个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好在,气氛虽然很紧张,但双方都亮明了态度,达成了共识。当时,同列大臣听了韩琦的话,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这是在太后这边。

在皇帝这边,也很麻烦。过了几天,韩琦有事去见皇帝,皇帝也一肚子苦水,开口就是“太后待我少恩”。韩琦很有智慧,马上说,自古明君圣主并不算少,为什么只有舜帝被称为大孝,难道其他的人君都不孝吗,肯定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这叫人之常情,不足为奇。父母不慈爱,但儿子仍然能够做到不失孝道,才是值得称赞的。所以我以为陛下恐怕还是做得不够,如果您真的各方面都做到了,父母怎么还会不慈爱呢?英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平静了下来。可见多亏有了韩琦几位大臣的调解,才没有把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至酿成大乱。可以说,英宗即位以来生的一场大病,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直接就是他本身健康状况堪忧,间接的就是他的性情也发生了变化,导致两宫不和,好在有曹太后及时救场与一众大臣的协心辅佐,正如我们这一集标题所云:“英宗卧病多风雨女主升殿再垂帘”。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