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要跟孩子置气
相信每个妈妈都经历过这样既崩溃又悔恨的时刻:还有10分钟就迟到了,孩子还拗在那里磨磨蹭蹭不想刷牙;一点作业写了一晚上,本子擦了两个大窟窿,橡皮上扎的全是铅笔洞;无理取闹,哭上没完没了,怎么都哄不好……
最后只能是一场怒吼收场,眼前的麻烦暂时解决了,孩子也吓得安静了。

(123RF)
事后,看到孩子乖巧顺从的样子,心里越发不是滋味,后悔当初怎么没多忍一忍。
一次又一次爆发之后,你是不是开始在反思中了解自己生气的根源在哪里?
从所谓的生物进化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就是当我们感受到威胁时,大脑会自动发生应激反应,做出“失去控制”的行为,比如许多伤人的话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情绪失控的真相:我们自身的恐惧和焦虑
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威胁到我们?回忆自己生气时的状态,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引爆我们的是积压在心底的恐惧和焦虑。
愤怒当头的我们,大脑里都有这样的自我对话:“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好,万一什么什么以后可怎么办啊,我是不是个失败的妈妈,我也需要被照顾啊......”
被愤怒裹挟的我们,处于战斗模式,不仅无法调动大脑的理性部分去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更对那些平常津津乐道的育儿理论嗤之以鼻。
当我们为孩子省吃俭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和教育孩子,孩子的表现如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时,你是不是感觉到很挫败?每一次感觉到对孩子生气时,不妨停下来去感受下自己是否有以上的几种情况:失望?挫败?羞耻?焦虑?
我们要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情绪,关怀自己,从而做出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行为。
打屁股、大喊大叫或者严禁看电视,都不能教给孩子要勇于承担责任,反而容易让孩子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坏孩子”。
跟孩子置气的恶果影响孩子情绪
我们生气时,孩子的大脑在发生什么?
孩子的安全网逐渐崩塌,他会想:“发脾气的妈妈好吓人,我好害怕”从妈妈犀利的眼神中孩子感受到被抛弃的恐惧。
在生气时,有的家长因为暴怒的情绪无法控制自己,容易语无论次,说很多伤害到孩子心灵的话。
你会发现,孩子逐渐变得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的需求,开始揣摩大人的心思,讨妈妈欢心。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背负上沉重的情感包袱,既渴望被爱又拒绝接受爱,变得冷漠而拧巴。
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孩子在父母失望的眼神里独自吞下委屈,久而久之孩子会看不清自己真实的样子,甚至会加入父母一起攻击自己。
没有父母的情感支持,孩子就像一个孤独的灵魂,不得不担起养育自己的责任,这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儿。
影响孩子行为
孩子也会变成一只“小刺猬”,学会暴力模式。在妈妈的情绪模式里,孩子学会了:发脾气是解决问题唯一有效的方式。
因此,他也会变得情绪不稳定,遇事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人、搞破坏。在成年后,这些行为会成为孩子自我保护的反应机制,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时候,需要及时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比如孩子写作业不认真,我们感觉自己要爆发时,用平静的语言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生气,害怕忍不住说伤害你的话,所以需要几分钟去平复一下心情。
然后进卫生间,对着镜子,做深呼吸,默念“这是正常的。”
我们还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边界,回想刚才的情景,自己的情绪是什么?着急,担心,生气,希望他提升效率,也希望他是个认真自律的孩子。
那么自己的臆想是什么?他这么粗心不认真,以后影响考试或拖后腿怎么办,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有问题的。我的边界是什么?孩子必须完成作业。
我们只要陈述事实,表达感受就可以了。例如:咱们之前的约定是花20分钟写作业,现在过去半个小时了只完成了一半,那咱们不得不改变做其它事情的时间。妈妈担心太晚了会影响你的睡眠时间。
这样的语言传递了真实的关心,没有责怪,没有评判,孩子自然能听得进去。
如果孩子继续磨蹭,我们只需简单提醒:留了作业是要完成的。
不要再说其它多余的,不要在他的纠缠上给任何关注。
作为大人,我们还是少生些孩子的气吧,那个萌萌哒的小可爱,要不了几年,就会飞走的,到时候你就只剩怀念了。
路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就会明白,其实不是你陪伴他,是他在陪伴你。与其等着他改变,不如先改变自己,你会发现,自己做出一点小改变,家庭氛围马上就不一样了。
在困难的养育时刻,让我们给自己多一点平和,多一些克制,少一些冲动,当我们不再用怒火灼伤孩子,爱的阳光才能照进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