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阳春白雪
【解释】:“阳春白雪”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首高雅乐曲,后比喻文学、艺术或才艺的高雅之作,因其格调高超、意境深远,常人难以企及或欣赏。
【成语典故】: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末期,楚国虽然国势渐衰,但仍以文化著称。楚襄王在位时(约公元前298-前263年),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常有艺人献乐。宋玉是楚国的大夫,与其一同做官的登徒子嫉妒他的才华,提醒楚王要提防宋玉。一日,楚襄王召见宋玉,问到:“先生为何不受士民称赞,莫非有失德之处?”
宋玉从容答道:“近日,郢都街头有客引亢高歌。先唱《下里巴人》,这是一首楚国民间最为流行的通俗小调,曲调粗犷,数千人齐声附和,热闹非凡;接着唱《阳阿薤露》,稍显雅致,不是所有人都能懂,能和者减至数百人;后来再唱《阳春白雪》,乐声高妙,如春风白雪一般,意境幽远,但是大部分人都只能围观欣赏,能附和者不过数十人;最后,他以商音刻羽音,杂以流畅的征音(征为五音中高雅之调),能跟唱的仅剩数人。”
宋玉最后总结道:“这不是因为唱歌的人唱得不好听,而是因为曲子愈高雅,能够跟着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样的,那些批评我的人,只不过就是些平庸之辈,怎么能够欣赏、了解我的为人呢?“”
他以此解释自己的才华不为俗人所识的缘由,暗劝楚王勿以众口毁誉论人。楚襄王听后,点头称善。
《阳春白雪》从此作为高雅乐曲流传开来,后世将此曲名引申为精妙艺术的象征,常与“下里巴人”对比,凸显雅俗之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