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

发表:2025年09月11日

【解释】:原意是用手捂住耳朵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试图掩盖真相却无法改变事实的行为。

【成语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夫掩耳偷钟,惑莫大焉。”

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范氏因为得罪晋昭公而被灭族,家产散落民间。一日,村中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小偷,平日游手好闲,趁范氏旧宅无人看守,偷偷潜入寻宝。在废墟中,他发现了一口雕有精美花纹的大钟,价值不菲。

李三喜出望外,想将钟偷走,却发现钟太重,背不动。他灵机一动,跑回家取来大锤,打算将钟砸碎,分块带走。他抡锤砸下,“铛”的一声,钟声响亮,回荡四方。李三大惊,担心钟声引来村民抢夺。情急之下,他扔下锤子,双手捂住耳朵,自言自语:“我听不见,别人肯定也听不见。”

他蹲在地上,捂着耳朵等待钟声停止,却不知钟声早已传遍村庄。附近的村民闻声赶来,见李三捂耳蹲地,哭笑不得。村长上前揪住他:“你这蠢贼,捂住耳朵就能偷钟了?”李三被绑起来游街示众,成了笑柄。

《吕氏春秋》记载此事,评论道:“掩耳偷钟,惑莫大焉。”后人将此故事引申为成语“掩耳盗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