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盖世奇才刘秉忠 / 忽必烈的“诸葛亮”

发表:2025年09月04日
文/贾小凡

说起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王朝,非元朝莫属,这是一个首次由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庞大帝国。

元朝的“大一统”对中国的历史影响甚深,也由于统治民族自身特色明显,留下了许多丰姿多彩的传奇故事。《元史》这样赞元世祖忽必烈:“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治者,规模宏远矣。”“以夏变夷”指的是以汉法改变蒙古法。这在当时是怎样做到的呢?《元史》评价忽必烈时代“良吏斑斑可见”,即人才辈出,朝廷风气正。而在忽必烈广招四方豪杰,实现他的雄图帝业的过程之中,必须提到一个忽必烈最为赏识和重用的汉人:首屈一指的大元开国军师刘秉忠。

刘秉忠读遍天下之书,还深通《易经》和宋邵雍所著的《经世书》。(插画:WINNIE WANG/看中国,背景:Adobe Stock)
刘秉忠读遍天下之书,还深通《易经》和宋邵雍所著的《经世书》。(插画:WINNIE WANG/看中国,背景:Adobe Stock)

才华横溢的奇僧

刘秉忠原名刘侃,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出身幽州大族,先祖在辽国世代为官。后来金国灭辽,刘祖父在金国任邢州节度副使,蒙古大军攻克邢州后,刘父做了蒙古军都统。刘秉忠在蒙古人占领地出生,从小长得风骨秀异,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8岁就读遍诸子百家。由于家族是为辽金两朝都做官的汉人,刘秉忠13岁时在都元帅府当质子,赢得蒙古人对汉人的信任。刘秉忠腹有诗书,胸有大志,17岁时就出任邢台节度府令史。一身才华的他不甘心做个小文官,叹:“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

1238年,刘秉忠弃官上武安山,当了道士。天宁寺高僧虚照禅师听说他是个奇才,派弟子请他到天宁寺,他又皈依佛门深造,法号子聪。后来归于海云大师门下。子聪并不只读佛经,他读遍天下书,还深通《易经》及宋邵雍所著的《经世书》,乃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融儒、释、道三者为一身,对天下事了如指掌。有道是一世才气难压身,渐渐地,刘秉忠又开始想在这乱世中一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历史辗转到了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主掌乾坤的前夜。较之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戎马倥偬开辟大蒙古帝国,忽必烈喜爱读书,尊崇儒学,有一统天下之志。史书称他“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忽必烈曾询问海云法师“佛法中是否有安天下之法?”海云建议他“求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忽必烈征召汉儒,深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他体悟,经略中原不能排斥汉人,要启用汉杰人才。

1242年,忽必烈邀请海云大师讲论佛法,海云携子聪一起到漠北王府拜见忽必烈。忽必烈向这佛门师徒询问古今治乱兴亡之道及灭宋之策。交谈中,机敏的忽必烈发现子聪年仅26岁,却是个盖世奇才,爱惜不已,就将他留在身边。就这样,刘秉忠从深山空门又进入忽必烈的幕府,不出多日就在群僚里崭露头角,深得忽必烈器重。刘秉忠曾上书数千百言,忽必烈对他的诸多政治观点大为赞赏,均以采纳。其中包括刘秉忠出的十四安邦定国之策,建议忽必烈“尊孔子,网罗天下儒士,访名儒为国家所用”。忽必烈欣然同意,刘秉忠为邢州老百姓请愿,忽必烈也一一首肯。

功勋卓著大隐于朝廷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宪宗四年(1254年)和元宪宗九年(1259年),刘秉忠随忽必烈两次征伐大理和伐宋,他力劝忽必烈勿滥杀。忽必烈采纳了刘秉忠的“赞(辅)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之言,命大将裂帛为旗,在旗帜上写“止杀”二字,号令各军在攻城后,不得妄杀。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后,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年号和国号,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刘秉忠从中原各代王朝古制中筛选出适宜蒙古之法,供世祖参考。当时朝廷旧臣、甚至连山林隐士都被录用。刘秉忠成为穿着袈裟的军师,跟随于忽必烈,谋定方略,立法令、明礼义、劝农桑、建学校。他辅佐忽必烈“开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使蒙元政权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实力最强盛的国家。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赐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领导中书省政事。刘秉忠曰“既天生万物,自随分,有安排”,坦然接受王命。《续资治通监》上说他:“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拟定国号、制定礼仪典章等诸项大事,他均亲自参与制定,以国务为己任,事无巨细。天下人称他“易地诸葛,弥天道安”。

1263年,忽必烈将统治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原,元世祖升开平为上都,又于次年将燕京改名为中都。1272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取国号为“元”。这是刘秉忠从《易经》中“大哉干元”的涵义而建议确定的。元世祖又听从刘秉忠的意见,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上都实际是负责控制北方蒙古本土;而大都,蒙古人称之为“汗八里”、“大汗之城”,汉语的含义则为连接天与地的“巨大都城”。

缔造元大都布局匠心独运

至元三年(1266年),中书省辅佐重臣刘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营造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历代学者归纳出,刘秉忠的设计有两大特色:一是遵奉“周礼之制”。即按《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礼制,把北京街道像棋盘一样进行方格分割,极有规律。元大都奠定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使北京成为历代都城中最贴近周礼之制的都城。

二是,刘秉忠汲取《易经》中的阴阳八卦、天地相合之说,设计出“中轴布局,左右对称”的北京城,体现出皇权至上、王者必居天下正中的理念。大都正中的一条路贯穿南北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

以这条中轴线为基准,北京城巍峨庄严的寺院、道观、宽敞平整的街道、恢宏壮美的宫殿错落有致地铺开。梁思成赞叹:“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专家考证,元大都中轴线与元上都城门中线重合在一条线上,然而两地相距近800公里,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堪称一绝,刘秉忠神奇的堪舆学可谓造诣甚深。

元大都历时18年完工。大都城墙周长28公里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也是此前历朝历代所建规模最大的北京城。元大都还具有发达的排水系统和完善的军事防御,整体上体现了元朝“至哉干元”的刚健和草原帝国的恢弘大气。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来到元大都,他对雄伟壮丽的宫殿叹为观止,在他眼中,元大都“户口繁盛”,“城内外人户繁多”,“居民之众”、“百物之输入”,“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刘秉忠功成名就,后人十分形象地奉他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但他始终“以佛治心”,不留恋高官厚禄。他住平常的房子,吃粗茶淡饭。元世祖有一次要赏赐他白金千两,刘秉忠辞谢不受。他赋诗道“轻富贵如浮云,等功名于梦幻”,他有心再辞江湖,回深山老林修行。后来他真就辞去了中书省事,做《三奠子》一词,表达:“功名眉上锁,富贵眼前花。三杯酒,一觉睡,一瓯茶。”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刘秉忠在南屏山别墅的佛室彻夜抚琴高歌,直到天明。侍从进室,见他端坐在蒲团上,以为他睡着了,许久才发现,刘秉忠已安详地坐化而去,时年59岁。元世祖得信,大恸不已,命将其厚葬大都,最终改葬刘的故乡邢州祖茔(今邢台县贾村)。至元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元代对汉人连封三公,仅刘秉忠一人。

纵观刘秉忠的一生,他辅佐忽必烈三十余年,鼎力协助元世祖统一中国、建立蒙元盛世,可谓是儒释道兼备的政治家、谋略家。他用“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思想,致力于推行儒家治国安邦之道。做为蒙古的军师,他随忽必烈征战云南、鄂州等地时,曾冒死进谏,保护了南宋许多臣民和这些地区原有的文物。他向忽必烈建言,保存了汉族儒家的许多文化传统,诸多成就,如中央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地方省一级建制之首创、因材任用的育才用人之道等,影响至今。他为保存持续数千年的中原典章制度,保护无数汉人的生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人心目中,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位伟大的君主,《新元史》将元世祖的政绩堪比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其中刘秉忠的辅佐功不可没。作为汉人,刘秉忠出道前宋朝已到了气运末期,他顺遂天象变化,辅佐元朝皇帝,对其谏言劝化,让无数的百姓免遭屠戮,让中华文化命脉得以传承,在当时的大势所趋之下,刘秉忠并未固守汉蒙之分,从天下百姓的安泰和中华文明发展的趋势来看,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