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躺平新高度——老鼠人
近期,一个叫“老鼠人”的名词在大陆社交平台上火出了圈。它是指人像老鼠一样,活在一个小角落,一待一整天。这种生活方式获得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微博上关于“老鼠人”的话题备受关注。
据彭博社报导,一种名为“老鼠人”(rat people)的生活方式,近期在中国社交平台迅速走红。许多年轻人在视频中分享他们几乎不出门、不工作、整天躺床的生活状态。微博上“老鼠人”相关的话题,点击率已突破千万。
在一段流传广泛的视频中,一位年轻女子分享了她的“老鼠人日常”:上午11点20醒来,下午1点20吃外卖,2点继续小睡,傍晚点奶茶,喂猫后继续回床上,晚上吃饭、看剧,凌晨2点半再入睡。她在视频结尾说:“人怎么能这么快乐呢?”
这种生活态度被认为是“躺平”文化的延续,是对高强度工作和社会竞争压力的逃避。在中国经济放缓、青年失业率高企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退出“卷王”战场,进入“摆烂”模式。
网上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低能量老鼠人”的视频博客已经取代了早年流行的“高能量精致生活”视频,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流量密码。包括“嘉文四柿”、“幸福鼠录”等抖音、小红书博主,用“老鼠人”标签吸引大量关注。
其中一位博主单条视频的点赞就超过40万,评论区也充满网友留言:“这才是真实生活。”
有网友表示:“其实老鼠人挺幸福的,至少他们不用996。”“当系统性地剥夺个体的休息权时,低能耗反而成为保存生命力的策略。”“或许他们蜷缩的躯壳里,正孵育着重新定义生活的勇气。”
这种现象也催生出商机。由画师“砂糖仙贝”创作的“大鼠”卡通形象成为老鼠人表情包代表,并带动相关周边产品销售火爆。有品牌与他联名推出玩偶、挂件、抱枕等产品,销售额破百万,部分商品已经断货。
“老鼠人”通常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夜间活跃,白天无精打采,晚上精神抖擞;二是生活范围局限于房间一角,但面对突发事件反应敏锐;三是社交“节能”,倾向线上互动,害怕面对人群。
其实,“老鼠人”这个标签包含了当代年轻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力感与心理焦虑。这种“躺平”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对高强度工作和社会竞争压力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