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12) —— 金匮之盟事未休 回眸已隔九朝秋

发表:2023年10月09日
文/元曦

(接上期)

“金匮之盟”被称为宋初疑案之一。“金匮之盟”不仅是宋太祖传位时面临的难题,也是宋太宗传位时面临的难题,而这一疑案还一直影响到了南宋。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驾崩,宋太宗继位。《宋史》中,对这件事的记载非常简单。比如:在《宋史•太祖本纪》中,只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在《太宗本纪》中只记载了一句:“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意思是宋太祖驾崩,于是宋太宗即位。这显然是有点奇怪,因为皇帝驾崩应该是太子继位,但是宋太祖的儿子德昭并没有继位,而是由宋太祖的弟弟 —— 赵光义继位,而这又与杜太后有关。

杜太后(公有领域)
杜太后(公有领域)

杜太后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母亲。在《宋史》杜太后的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杜太后临终之际,问宋太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吗?”宋太祖因为很伤心,只顾着哭,说不出话来,杜太后就继续问他,一定要让他回答。宋太祖就说:“这都是托祖宗的福、托太后的福。”杜太后就说:“不是这样的。你所以能有天下,是因为周世宗让年幼的小孩子来继位,如果周氏有长君(也就是有成年人作为皇位继承人),天下岂能为你所有呢?”于是杜太后就说出了临终顾命,她希望宋太祖百年之后,能够传位给宋太宗。宋太祖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当即表示同意。杜太后还是不放心,当时赵普也在场,杜太后让赵普把当时的话写下来,赵普就把这个顾命写了下来,并在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字“臣普书”,这份纪录,被称为“誓书”,就锁于金匮之中。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匮之盟”。

那这件事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被一直讨论的公案呢?这桩公案的焦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有人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二是这件事有不同版本流传,大家各执一词;还有一个是对这件事的正当性有争议。于是“金匮之盟”就成为了一段引发热议的公案。

首先是它的真实性。“金匮之盟”这个说法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为在正史中虽然记载得不很详细,但在多处都能找到相关的纪录。除了《宋史》杜太后的传,还有《宋史》赵普的传中,以及《宋史》赵廷美的传中,都有记载。而在正史以外,很多的历史笔记,我们俗称的“野史”,也都有记载。所以从史料记载上看,它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第二个关注焦点,是“金匮之盟”不同版本的流传。在杜太后传里,这个版本比较简单,只说杜太后想让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而另外一个版本就比较详细了,是说杜太后想让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宋太宗去世后,再把皇位回传给宋太祖之子德昭。此外,还有一种版本,因为宋太祖家本来是兄弟五人,大哥与最小的弟弟很早就死了,所以当时还有两个弟弟,一个是赵光义,一个是赵廷美。第三个版本是说,杜太后想让宋太祖传位宋太宗,宋太宗再传位给赵廷美,赵廷美再回传给宋太祖之子德昭。其实还有第四个版本,那就是认为这种传位安排,并非只出于杜太后的意思,同时也是宋太祖自己的本意。

关于这些版本,虽然各有出入,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杜太后的确是想让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而宋太祖也的确是遵从顾命,把皇位传给了宋太宗。为什么要明确这一点呢?因为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问题,所以大家就需要在各种版本中找答案。其实不管有多少种版本,且各种版本的细节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关键的问题上,杜太后让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这一点是一致的,而只要这一点是成立的,那么关于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那就是成立的。

关于“金匮之盟”的第三个焦点,就是它的传位顺序的正当性。我们知道古人讲,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讲的继承爵位,甚至是传皇位时的一种优先排序,但这个讲法比较粗略,虽然儿子比一般人有优先权,弟弟比一般人有优先权,但儿子和弟弟比,谁更有优先权呢?历史上大家也是各执一词。那么大家为什么会热衷讨论这个问题呢?因为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但是这种合法性,不是指法律程序上的合法性,而是是否合乎儒家传统观念下的正统性。很显然,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相比,父死子继是更为优先的。而兄终弟及的原则,通常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比如:皇帝没有皇子,有可能考虑兄弟;或者是在开国时期,就像北宋,杜太后鉴于五代之乱,鉴于后周主幼国危的前车之鉴,认为宋太宗比年轻的皇子德昭更适合当皇位继承人。如果不是这种特殊情况,选择传弟,不传子,则通常不被看好。比如:春秋时,宋宣公就是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太子,《公羊传》对这件事的评价是:“宋之祸,宣公为之也”。

对于杜太后的顾命,宋太祖选择遵从,把皇位传给了宋太宗。那么宋太宗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是否要继续遵从这个“金匮之盟”?是否要传位给宋太祖之子德昭?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八月,皇子德昭自杀,原因是宋太宗即位后,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开始了与契丹人的战争。在一次作战中,宋太宗失踪,因为群龙不能无首,一国不能无君,所以有人就想立德昭为皇帝,宋太宗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很不高兴。再加上,这场北伐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宋太宗的心情也很不好。本来宋军在打契丹之前,刚刚收复了北汉,但是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又马不停蹄去征伐契丹了。所以德昭就进言,提醒宋太宗应该及时封赏在收北汉一战中立功的将士,宋太宗因为心里憋着一股火,就说了一句:“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等你当了皇帝后再赏也不迟。德昭听完这句话,很郁闷,回家后就拔剑自刎,以死明志了。宋太宗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但是悔之已晚。这件事也使宋太宗在历史上受到不少的批评。有的观点认为是宋太宗故意逼迫德昭自杀,这个说法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实质的证据。但在德昭之死这件事上,宋太宗的确是负有责任的。

这个时候,“金匮之盟”的继承人就剩下赵廷美。但是,到了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人告发赵廷美阴谋策划,有篡位之嫌。当时宋太宗虽然很生气,但还是想听听别人的建议,就去问赵普。前文已说过,在儒家传统的继承顺序中,父死子继比兄终弟及更为优先,所以宋太宗得国,虽然有杜太后之遗命,有金匮之誓书,但还是被很多人不看好,赵普就是其中一位。他对宋太宗说了一句话:“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这句话说得很大胆,赵普没有隐瞒自己的态度,在宋太祖一朝,他是反对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的。但是赵普只是对事而不对人,他认为这个传弟不传子的做法不对,并不是认为宋太宗不好。从这里也能看出来赵普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所以现在既然宋太宗已经做了皇帝,那么,就不要让这种错误再延续下去。所以宋太宗就决定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金匮之盟”的传位之约也就此终止了。所以回看这件事的全过程,虽然有人质疑宋太宗得国的合法性,其实都没有什么实质的证据,唯一让宋太宗难推其责之处,就是德昭之死确实与他一句话有关。

那么宋太宗虽然没有继续遵守“金匮之盟”,但是历史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也许是因为有盟誓在先,这个誓约终究还是要兑现的。在宋太宗之后又传了8位皇帝,直到宋高宗,他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这8位皇帝都是宋太宗这一脉的。但是到了宋高宗,他唯一的儿子死了,之后就再没有子嗣。这时宋哲宗的皇后,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元佑皇后,做了一个奇异的梦,她就把这个梦讲给了宋高宗。梦的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说“密为高宗言之”,就是只告诉了宋高宗,没有讲给别人。但是紧接着,一些大臣纷纷进言,有的提到宋太祖传位宋太宗的盛德,有的直接请宋高宗从宋太祖的子孙中选择继承人。并直言认为,现在宋太祖的子孙如同庶民,他们认为这就是朝廷为什么会遭受金人之祸的原因,他们把它理解为一种轮回报应,这些事都是被记载于正史之中的。可见这在当时的朝廷中几乎成为共识。

此外坊间也有传闻,被记载于野史之中。我们知道金灭掉北宋时,金朝皇帝是金太宗吴乞买。野史中记载,金太宗吴乞买的相貌酷似宋太祖的画像,于是很多人就认为金太宗乃是宋太祖转世。当时不只是转世之说被广传,人们更由此认为宋太祖之所以会转世为金太宗,夺了宋朝半壁江山,是因为宋太宗当年失约,没有把皇位回传给宋太祖的子孙的一种报应。而宋高宗传位,一定要从宋太祖的后人中寻找继承人,按《宋史》中的记载来看,基于当年的“金匮之盟”,宋高宗就是要兑现宋太宗未能兑现的约定。

回顾历史,宋太祖之后,皇位就到宋太宗这一脉,加上宋太宗本人,一共传了九帝,到宋孝宗时,才又回到了宋太祖一脉。读史至此,不由得令人感慨,冥冥之中皆有天意。因为心有所感,所以发言为诗。

《读金匮之盟感而志之》

       金匮之盟事未休
       回眸已隔九朝秋
       大江天设分南北
       一片涛声两样愁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