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鼓励代替苛责 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发表:2020年07月11日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里写道:“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不能得到归属感。”

如果父母习惯于对孩子苛责,孩子会认为父母永远都不会对自己满意,生活充满了苦难,从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敌对的情绪,并最终导致他们失去安全感,变得敏感而脆弱。

过分苛责的父母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凶,语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伤痛。

(123RF)
(123RF)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无论孩子犯错与否,父母都应好好说话。过分苛责不仅对改变孩子的言行无效,还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克制急于说出口的告诫和批评,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的事。

我们看到孩子错误的时候,要先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初衷。你的孩子,也许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一位单亲爸爸,因为妻子意外事故离去,他兼顾父母亲双重角色经常感觉疲惫不堪。

一天晚上加班回到家,因为过度劳累,就直接往床上躺下。砰的一声,红色的汤汁跟泡面瞬时挤压出来,弄脏了床单和被子,原来有碗泡面在棉被里面!爸爸火冒三丈,拿起一个衣架冲出去,逮住正在玩的儿子就狠狠的打。

儿子边哭边告诉他:家里没饭了,见爸爸这么晚还不回来,他就在橱柜里找到了泡面想吃。可是想到爸爸说不能乱动煤气,于是他就打开洗澡的水龙头,用热水泡了面,一个自己吃,另一个想留给爸爸吃。怕泡面凉掉,他就把面放在被子里捂着,等爸爸回来。因为正在玩向朋友借来的玩具,所以爸爸回来忘了讲。

父母眼中的孩子调皮捣蛋爱闯祸,可这些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善良和天真。

下一次,请不要忙着指责,也许孩子的初衷会让你感动。

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我们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与朋友说话的语言一样时,我们和孩子沟通之门就敞开了。当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我们要温柔且坚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上学总迟到,老师找了孩子妈妈谈话。妈妈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你那么早出门,但是总迟到呢?”

孩子见妈妈没有责骂的意思,就放心地说出实情:“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妈妈听完就笑了,第二天陪着孩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看到眼前的美景,妈妈也感慨万分:“儿子,发现这么美的风景,你真的太棒了。”

这一天,孩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后,儿子发现书桌上多了块精致的手表,手表下还压了一张纸条,是妈妈写给他的:

“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从此,孩子很少再迟到了。

每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都会是个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