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14) —— 太宗展卷苍鹤来 天子设宴琼林开

发表:2023年10月21日
文/元曦

(接上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文明高峰,而宋朝在文治方面的基础奠定,则主要是在太宗一朝。

说起文治,一个社会要想在文治方面做好,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人。要重视人才,这是根本,因为文化是人的文化,要由人把它表现出来,没有人,没有人才,就谈不上文化之说。

宋•李公麟 《西园雅集图》(节选)(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李公麟 《西园雅集图》(节选)(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二因素是书。文化是通过书籍、图书来记载流传的。当然文化也可以通过音乐、舞蹈、雕刻、文物等,通过各种方法流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一种媒介就是图书。

第三个因素,就是要有相应的制度。无论是激励学风、选拔人才、学术活动、文化创作,这些都要通过有效的制度来实现。

那么太宗一朝在这三个方面是如何做的呢?

一、重视人才 激励学风

首先说人。现在很多喜欢历史的人,如果你问他希望生活在哪一朝?很多人都会说宋朝。为什么?就是因为宋朝的读书人在社会上倍受尊重,他们有着优越的学习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有活跃的学术实践,讲求知行合一,并学以致用。而这一切都是从宋太宗对人才的重视开始的。

宋太祖曾经说,宰相要用读书人。但是太祖一朝,继五代乱世之后,读书人并不多。所以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愿望,而这句话真正被实现,是从太宗朝开始。宋太宗大量重用读书人,比如: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就提到过祖宗朝的用人情况,说:“翰林学士尤号清切,由是登二府者,十常六七。”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是管政务的最高机构,枢密院是管军事的最高机构。就是说,能够在二府任职者,有非常大的比例都是出自翰林学士。翰林学士作为全国一流之人才,连宋太宗自己都说:“学士清切之职,朕恨不得为之。”就是他很遗憾,自己没有当过翰林学士。欧阳修也在他的奏章中说:“自祖宗以来,所用两府大臣多矣,其间名臣贤相出于馆阁者,十常八九也。”馆阁就是三馆秘阁,里面全是一流人才,知识菁英,要进馆阁,至少要从进士前三名起步,门槛非常高。就是说,名臣贤相十个里面,有八、九个都是馆阁学士出身。可见宋朝皇帝对读书人的重用,用读书人治天下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正是因为从宋太宗开始,切切实实地大力提拔人才、重用人才,给予读书人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极大程度上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学风,于是人心向学,人才辈出。

二、诏求遗书 编修类书

第二个方面,就是书。我们之前讲过宋太祖非常喜欢读书,宋太宗也是如此。他曾经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朕每退朝,不废观书。”就是他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武功克定”在太祖朝已经基本完成,到了宋太宗这儿,他要做的就是“文德致治”,那就是先要多读书。此外,前文讲过,宋太祖不仅自己读书,还让武臣们都去读书。宋太宗也是这样。他曾经任命一个叫王显的人做枢密副使,后来又授予枢密使。枢密使是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但宋太宗担心他学术不够,就把他找来,让他读书。宋太宗说:“你本来也是出身于儒学世家,但是你自小遭逢五代乱世,没有好好学习,今天你帮我处理军事机务,就更无暇博览群书了,如果你能熟读《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意思是说将来可以少犯点错误。于是宋太宗取来一本《军戒》,让王显拿回去读。

因为宋太宗深切知道书籍的价值,所以他在位时,也像宋太祖一样,继续诏求遗书。史家对这件事评价很高,认为“行政之善否在人君之一心,君心溺乎声色玩好,则所求于天下者皆声色玩好之事;君心乐乎贤才典籍,则所求于天下者皆贤才典籍之圗”,这一评价令人想起了宋徽宗。宋太宗之心在图书典籍,于是四方之图书渐出;宋徽宗之心在花石制作,于是四方之花石纷聚,这真是非常鲜明的对比。可见天子虽然掌天下之权柄,但也需相应的道德要求,做到了,才能以德配位。

宋太宗不仅求遗书,还修建图书馆,这就是著名的三馆秘阁。太祖朝时也有三馆,但因为百度草创,精力有限,用的是五代时的三馆旧址,所以面积不大,条件也不好。宋太宗时重新选址,重修三馆,也就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这三馆通称为“崇文院”,后来又增修秘阁,聚天下之图书于其间。宋太宗经常亲至馆阁,也曾亲题匾额、御笔赐诗,经常有君臣唱和,留下了许多佳话。宋代馆阁可谓极尽繁华与荣耀。

以上都是有关图书的搜集与存放。此外,还有一项大事业,就是修书。北宋有四大部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前三部都是宋太宗命人修撰的。有句成语叫“开卷有益”,就是从宋太宗这儿来的。史载宋太宗读书常常是“自巳至申然后释卷”。巳时,就是上午9点到11点,申时是下午3点到5点,也就是说太宗皇帝有时读书,可以从上午9点读到下午5点,因为他读书时间长,故而阅读量也大。比如:史载太平兴国八年时,《太平御览》刚刚修成,当时还不叫《太平御览》,叫《太平总类》,共有一千卷。宋太宗就下诏让史官每天呈进三卷,他打算每天读三卷,一年读完。旁边有大臣就劝他说,一天读这么多书,恐怕会太过劳累。宋太宗就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不为劳也。”“开卷有益”就是从这儿来的。

说到宋太宗好读书,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有一次,宋太宗读《太平御览》,从巳时读到申时,从他一打开书时,就有一只苍鹤飞过,停在屋脊上,就是古代宫殿屋脊上有那种瑞兽的装饰,叫鸱吻,就落在那上面,一直到宋太宗合上书时,这只苍鹤才飞走。这件事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瑞应,认为是宋太宗好学,重视文治的一种天人相感的现象。

三、科举与馆阁

再说第三个方面,制度。宋太宗以文德致治,在制度方面的保障,主要通过科举制度和馆阁制度来实现。

先说科举。宋太宗时,科举取士数量开始增多。比如:太平兴国二年春,是宋太宗即位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就录取进士一百零九人,诸科二百零九人。当时,宰相薛居正对宋太宗说:“取人太多,用人太急。”但是宋太宗求治心切,求才若渴,对这一榜进士非常优待。

此外,为取士公正,宋太宗又设立糊名考和锁院制度。糊名考,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给闭封起来,或者代之以编号。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考官受考生请托,在阅卷时给以高分。其实在唐代时,也有糊名的做法,但没有形成制度,是从宋太宗开始,成为定制。至于锁院,也是为了防止请托。就是主考官接到任命后,马上就进入贡院,锁门不出,以回避请托之事。锁院也一直为后世历朝科举考试所沿用。所以这些制度的实行,非常有力地保障了取士的公正。

此外,还有一些举措,比如:从太平兴国八年开始,及第进士全都赐宴琼林苑。之前皇帝也赐宴,但不在琼林苑。当时北宋汴京城外,有两座皇家园林,一是金明池,一是琼林苑。也就是在皇家御苑里赐宴,这对进士们来讲,当然是极大的荣耀。再比如唱名制度,就是放榜当天,天子亲临,一一宣布及第者的名字,当面赐予进士及第的称号。这个唱名制度也是从宋太宗开始。所以后来在戏词儿里可能听过:“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玉街前。”可以想像,古时进士及第的读书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急,走在汴京城繁华的大街上,到城外皇帝的御花园中,天子请客,御笔赐诗,鼓励他们能够学有所用,报国利民,对于读书人而言,这的确是无上的荣耀。

再说馆阁制度。馆阁就是三馆秘阁,前文提到过,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家图书馆,但是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图书馆。因为储藏图书、管理图书,只是馆阁的职能之一。我们知道唐代就已经有馆阁了,但是宋代馆阁虽然在名称上很多都在沿用旧制,但是职能上已经大有不同。除了管理图书、聚贤储才、修史和修书之外,比如北宋的四大部书,都是馆阁学士们合力完成的。除此之外,馆阁学士们更多是在参政施政方面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宋以前的馆职在参政方面,最多是以备顾问,就是给皇帝出出主意,现在公卿名相多由馆职出身。这一变化意义非常重大,这意味着,宋朝时的政府不再是贵族政府,也不是军阀政府,而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知识菁英们组成的一个政府。相对于贵族政府来讲,可以说这是一个平民政府,很多宋代名臣都是出身寒门。相对于武人政府来讲,这又是一个文官政府,是一个崇道德、重文治的政府。所以宋人有一种认识,叫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说天下是天子的,但是治天下是要天子和士大夫共同完成。可见,对于读书人而言,宋朝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时代。

以上就是宋太宗在文德致治方面的建树。宋太宗虽然是一位皇帝,但是从根本上说,其实他是一位读书人。他说学士是清切之职,常恨不能做学士,他在读《太平御览》时曾说:“学者读万卷书,这事儿不难做到。”我想如果宋太宗这一生的角色不是皇帝,也许他会更喜欢当一位学者,读万卷书,或者是当一位翰林学士,居清切之要职。但是他没有当学者,也没有成为翰林,他是以文德来治天下,从而让这一朝出现更多的翰林、更多的学者,为宋朝成为又一个文明高峰奠定了基础,这大概就是他这一生的使命吧!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