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修法改善高教体系 引发学界强烈反响

发表:2023年04月08日
记者清仪报导

德国教育部计划改革《科学工作合同法》来改善学者的经济窘迫现象。改革草案公布后即激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目前德国的学术系统存在很多弊端,导致学者流失严重。比如为数相当多的年轻学者在拿到博士学位后,想继续深造成为教授的话,就只能通过参加学术项目来糊口。而项目是有限期的,一个项目结束了,就必须要找到下一个项目,才能维持经济收入。直到熬到拥有教授职位的时候,才会有稳定的饭碗。所以不稳定的收入模式令很多年轻的学者一筹莫展,时刻担心找不到下一个项目就会失业。

德国莱比锡大学校园内休息的年轻学生(123RF)
德国莱比锡大学校园内休息的年轻学生(123RF)

所以很多学者选择前往其它可以找到长期研究岗位的国家继续深造,或者到了中年就选择放弃学术研究,进入企业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 

根据《青年科学家联合会联邦报告》中的数据,在45岁以下的学者中,有高达92%的人都是拿着有限期的合同。因此,学者被认为是职业前景没有保障的人群。 

目前,由一众学者发起的“#IchBinHanna”草根倡议,呼吁关注和结束德国学者长期处于经济不稳定的就业状况。这在推特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德国教育部拟定的《科学工作合同法》修正案在3月17日发布后就引发了学术界的强烈讨论。3月19日一份有上千名教授署名的抗议书在网上被公布出来,至3月29日已有近2800名教授署名联合抗议。他们认为这项改革会更加恶化科学工作者的境遇。

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博士生第一份合同的最短期限被延长至3年,最长不得超过6年。博士后阶段,也就是取得教授资质的最长的限期合同总时长从6年缩短至3年,每份合同的最短期限延长至2年。目前《科学工作合同法》规定,博士和博士后两个阶段的时限加起来不得超过12年。也就是说,如果12年后还没有拿到教授职位,就必须离开大学。

抗议书中指出,平均来说拿到博士学位需要5.7年,之后拿到教授资格需要6年。这意味着新修正案只留给人们3年的时间完成从博士到教授的资格认证,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这个阶段的人正处于养育后代的年龄段,这就意味着有小孩的话就根本没有可能按时完成资格认证。这会更加剧学术界的人才流失。 

抗议书中指出,德国的大学系统的当务之急不是增加教授职位的数量,而是在教授的职位周边或是下属增加有固定合同并具有吸引力的职位。因为指出有学术热情的学者数目远多于教授的职位数量,仅增加教授的席位数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德国的大学中普遍缺乏中级学者的固定职位,另一方面,大学的核心业务——教育和培训大学生方面,却缺少可以长期负责教学辅助工作的职员,这些辅助性工作通常由教授手下的博士生来承担,由于博士生的流动性较高,教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培训新手上,而且很多博士生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又要在合同期限内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压力非常大,所以很多人选择去其它国家深造。

这份抗议书表达了德国的高校系统现状欠佳,对最优秀的人缺乏吸引力。呼吁从根本上彻底改革,并指出,美国、荷兰、法国、丹麦、英国等国家都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 

目前教育部正在和学术界的人士就此进行更详细的讨论,并将对修正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