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19) —— 辽天望断燕云梦 千古传谈忠义篇(上)

发表:2023年12月21日
文/元熙

(接上期)

前文讲述了杨家将第一代将领杨业的故事。从雁门关威名远播,到陈家谷英雄战殁,这些慷慨悲壮的故事所发生的大背景,正是宋辽战争。本文将介绍宋辽战争的起因,与这场战争在宋太宗一朝的情况。

说起宋辽战争,有直接原因,也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攻打北汉,辽人做为北汉的宗主国,发兵相助,于是宋辽交兵,此前的和平状态被打破。这一次战争,宋军胜利,辽兵被击退。

宋将赵延进和李继隆愿承担责任,修改宋军布阵,三战大破辽兵。张齐贤将计就计,派二百人点起火把,举起大旗,乔装宋朝援军。宋将袁继忠认为强敌在前,应身先士卒,死于沙场,宋军士气大振。宋将尹继伦率千余人巡逻,偷袭辽军,重创耶律休哥,辽人惨败。(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1:宋将赵延进和李继隆愿承担责任,修改宋军布阵,三战大破辽兵。2:张齐贤将计就计,派二百人点起火把,举起大旗,乔装宋朝援军。3:宋将袁继忠认为强敌在前,应身先士卒,死于沙场,宋军士气大振。4:宋将尹继伦率千余人巡逻,偷袭辽军,重创耶律休哥,辽人惨败。(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但是宋辽战争还有其根本原因。所谓根本原因,就是说,即使没有上述直接原因的触发,宋辽之间也必然会有一战。而这个根本原因,则是宋辽要争夺幽蓟之地,乃至燕云全线。

早在五代十国时,石敬瑭为争取辽人的支持以称帝中原,于是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辽国。燕云十六州是以太行山为界,分山前七州和山后九州。山前有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山后是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这十六州正是中国北方及西北方的国防线。

后周时,周世宗收复瀛州和莫州。所以到了宋太宗时,山前方面还剩幽州、蓟州、涿州、檀州、顺州这五州,其中以幽州为重中之重。一来,它在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二来,辽人是五京制,它的南京正是设在幽州。

宋太宗继位后,收复了北汉,使得西北方有恒山、勾注山等天险为据守。但是在北面,也就是山前五州方面,由于地势不利,对宋的威胁较大。所以,宋太宗必然会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去争夺这一地带。

正是因为这个根本原因,宋辽战争时断时续,贯穿宋太宗一朝。概括说来,宋朝大举伐辽,共有两次,一次是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六、七月间,一次是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的上半年,两次战争都先胜后败。第一次战败时,主要作战地在高梁河,所以也被称为“高梁河之战”;第二次因为是在雍熙年间,所以也叫“雍熙北伐”。又因为战败时,作战地主要在岐沟关,所以也称“岐沟关之战”。

辽国方面,几乎是连年南侵。宋辽双方都各有胜负,所以就呈现出一种拉锯战的态势,一直持续到了真宗一朝才有了一个结果 ——就是所谓“澶渊议和”。

以上就是宋辽战争在宋太宗一朝的大概情况。说起战争,其实当一场战争成为历史后,有一些东西也许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那就是疆场之上,那些尽忠报国千古流传的故事。比如:前文提过杨业的故事,雁门关大捷就是在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辽人南侵的背景下发生的;而杨业战殁,则是在雍熙北伐的时候。

接下来,本文继续介绍其他宋朝将领的忠义故事。

就在高梁河之败的同年,即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辽人大举南侵。宋军诸将出发前,宋太宗授以阵图,分为八阵,要按图布阵。但是结合前线实地情况,就会发现这些预先设计的阵图有些问题:由于分成八阵,所以兵力很分散,彼此相距较远,如果敌人出击,很可能会救之不及。于是有人提议,不如改为两阵,前后配合。

宋军主将刘廷翰不敢擅自改动皇帝的旨意,犹豫不决,而另一位将领赵延进则说:“主上将边事托付给我们,目的是让我们克敌制胜,如果我们违反了诏令,但是却能够击退敌人,这总比失败要好。”刘廷翰反问道:“如果你不能击退敌人,那又怎么办呢?”赵延进说:“如果战败,我愿意独自承担责任。”另一位大将李继隆也挺身而出,说:“用兵贵在随机应变,如果皇帝追究下来,我愿意独自承担全部责任。”于是宋军分为两阵,与辽人交战,三战而大破辽兵。

可以说,如果没有赵延进和李继隆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宋军是不可能打退辽人的这一次进攻的。其实,古人为将用兵也好,或者是现代的人要想做什么事情也罢,能力只是一方面,能够拿出多大的勇气与公心,也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