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经历对人一生性格的影响

发表:2023年12月21日
文/雁如

通过一些思考,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幼年经历与长大成人之后的性格之间的关联,分享一点亲身体会,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借鉴。

幼年的影响

我的母亲脾气暴躁,原因很可能与我外公外婆有关。他们婚后,外公因为有外遇,外婆气愤地与他登报离婚。母亲家族的人基本都是无神论,受中共的那种党文化的影响很深,性子急躁,说话高声大气,动辄对人有意见而不是善意理解。

(123RF)
(123RF)

我在幼年时,母亲对我的缺点,就是训斥、嫌弃甚至侮辱,让人觉得自尊和人格受伤。她对别人的评价也时常体现出刻薄和势利虚荣等心态。受母亲的影响,我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并且渐渐也以与她类似的视角看世界,感觉人与人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弱者”活该被看不起,觉得“强大”就是道理。

幼年的经历使我形成了一种心态,确切地说是一种心理阴影,导致了很渴求人际温暖以获得安全感,很在意别人的认可、尊重、关爱,自我保护很强。怕被看不起、指责、否定,觉得这代表自己的失败。似乎自己的价值需要借助外界的认可才能得以证实。爱否定别人,也爱否定自己。因此,总是试图把自己打造得“强大”。后来发现,我无论把自己哪方面打造强大,都无法消除内心的不安,有时只是用“强大”掩饰了而已。

对教育的思考

我发现,幼年被足够关爱和善待的孩子,长大后感觉世界光明温暖,即使有人对自己不好,都总把人往好处想,从理解和包容的角度想人,这就是善良吧。善良的人内心独立而强大,不需要从外界索取关爱和温暖,反而可以带给别人温暖。

家长对孩子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对孩子给予无条件的爱,让孩子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善待是无条件的,而不是和人的能力、成绩、成功等附加物有关的。

一些家长却对孩子简单粗暴,无意中带给孩子很多伤害,孩子长大后习惯于把人往坏处想,觉得人都是自私和虚伪的,对人不理解、不体谅,而是争强对立。这就是不善良吧。

家长对孩子不正确的教育让孩子重视名利的“价值”,争强好胜,就像我小时候,觉得“强者”就有资格看不起“弱者”,“强”才有前途,而“弱”就一切都不配,甚至活得很耻辱,这其实不是正理,而是世风下滑后错误的是非价值观。

一些研究表明,童年缺爱的人,更容易早恋或婚外恋,不择手段索取爱。一位朋友因此感慨道:“看来当妈的要对孩子好。当妈的不对孩子好的话,如果孩子向别人讨爱有时候可能惹上麻烦。好像家里吃不饱就到外边垃圾桶里翻东西吃,长大了也还是习惯常到垃圾桶里瞅瞅。”

关于母爱对孩子的影响,我想到了周围的甲乙两位朋友。

甲的孩子,由于环境变化不适应等原因,很小的时候曾经不合群,敏感,时常满脸不悦,眼神里都是警觉,一些表现让家长很没面子。

但甲对孩子很和善,从不恼怒,悉心关爱和照顾,孩子渐渐从戒备变得开朗,性格越变越好,长大后品学兼优,很阳光,善良温和。

乙的孩子,小时候看起来活泼快乐,但乙对孩子的各种不满,恶意评价、打压,孩子性格越来越差,后来很变异,甚至还出现了反社会人格。

幼年心灵受伤,就像一个受过虐待的小动物,对外界缺乏安全感,敏感脆弱,对人不信任,警觉、戒备、对立、敌意。由于过分敏感,动辄剑拔弩张,一副随时准备争斗的姿态。还试图用自己的“优势”胜过别人,作“赢家”来证实自己,似乎人与人之间就是“输”和“赢”的紧张竞争关系。而未曾受伤的健全的心灵,对外界感觉安全,对人信任,与人为善而不是对立。

改善性格

记得多年前,家人及朋友都曾指出我不信任人,但当时我认为的确不能一概信任别人啊,感觉自己的想法有道理,现在回头一看,其实就是从小形成的对人防范的心,自己吸取了反面教训,用恶意而不是善意想人。

今年年初,通过一些事,我突然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有很强的自保心。由于怕被否定、被伤害,因此就躲闪、逃避可能被伤害的一切,比如,说话怕被抓话把儿,怕被误会,不坦荡而是绕着说。由于怕,所以才躲、逃、绕。

认识到后,我就尝试着说话坦荡,发现并不难,只需要扭转一下习惯性的观念就行。

一位好友曾指出我爱否定别人,家人也指出我有种与人对立的心,源于用恶意揣度别人。我体会到,“把人往好处想”是与人为善的关键,即使别人有错,也要尽量从理解的角度去体谅包容。

周围有两位朋友容易把人往坏处想,莫名朝人发难,我过去对她们看不惯,感觉她们不善、很恶、眼里没好人。后来我想到了,我应该尝试着像理解自己那样去理解她们,也许她们也有过受伤的经历才变得对人过度设防和容易攻击,她们不是坏,而是弱、不成熟,不论年龄多大,但内心就是一个敏感脆弱的孩子。

我发现,一些性格强势的人其实内心脆弱,容易受伤,容易动气发火;而平静、宠辱不惊的人才是内心强大而成熟的。

我曾经读到一位网友在文章里提到,她想在人际温暖中获得安全感的心,这启发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类似问题。

把上面的种种结合起来,其实就勾勒出我的心态了,就是由于缺乏安全感而不信任人,自保,与人对立而好斗,试图通过“优势”来“赢得”别人的认可及关爱,证实自己的价值。其实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来获得安全感,恶意想人,对人或防备或攻击,真是累,却不会用最简单而正确的方式——与人为善,包容别人也包容自己。

而追溯这些心态的起源,就是幼年经历。有句话带给人很大启发:“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结语

幼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这方面反思一下也许有助于改善自己性格中的缺点,追溯到一些问题的根源,从而消除一些陈年累积的心理阴影,同时,也能使得自己更重视和知道怎样善待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