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县白塔 / 中国著名古佛塔之二十七

发表:2023年06月04日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天津蓟县白塔(Zhangzhugang/Wikipedia/CC BY-SA 4.0)
天津蓟县白塔(Zhangzhugang/Wikipedia
/CC BY-SA 4.0)

蓟县白塔,亦称观音白塔,始建于隋代,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市区的西南隅,独乐寺正南300米处,原本是独乐寺的一部分。

白塔的历史

白塔旧称渔阳郡塔,通过对里塔木料进行碳14测定,确定其始建于1400年以前的隋代,辽清宁四年(1058年)按辽代风格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塔前修建观音寺,塔身白色,亦称观音寺白塔。明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乾隆年间都有重修白塔。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塔身震损,通体开裂,1983年,白塔被大修加固。

建筑特点

白塔的平面为八角形,通高30.6米,由塔座、塔身、塔顶组成。基石用花岗条石和青砖垒砌,由斗栱、栏杆、蓬花组成,仿木结构制作。

塔座是由巨型大理石和精美的砖雕组成的须弥座。须弥座有24组伎乐的砖雕,笛筝齐奏,翩翩起舞,形成严肃而欢乐的礼佛场面。各角有硬朗汉的雕像,姿态生动,像是在极力支顶塔身,塔身下层八角各有小塔。上下3层各角共有24只惊鸟铃,叮当作响。

白塔的塔身为中国亭阁式和密檐式,即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与檐之间不设门窗。

白塔下部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钵式(覆钵就是“倒扣的钵”,覆钵式塔又叫喇嘛塔,是藏传佛教的塔)。覆钵顶砖砌束腰形平台,束腰处置壶门,每面二扇,南北两面各镶一对奔兽,南为狻猊,北为狞羊,余六面为狮面、海石榴、宝相华等雕砖。

壸门上砌十三天相轮,底托以莲花,顶饰塔刹,也叫十三天,是中国辽塔造型奇特之一,素有“金峰平挂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誉。

白塔塔身南面设门,内置佛龛;东、西、北三面设砖雕假门;四个侧面凸雕碑形,上书佛教偈语。八个转角处作重层小塔。塔身上出三层砖檐,檐角系铜铎。

1983年大修时,发现辽清宁四年(1058年)的舍利石函一盒和金、铜、玉、瓷等文物百余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