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辽阳白塔 / 中国著名古佛塔之二十六

发表:2023年05月29日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辽宁辽阳白塔(红烧腰果/Wikipedia/CC BY-SA 4.0)
辽宁辽阳白塔(红烧腰果/Wikipedia/CC BY-SA 4.0)

辽宁省中部的辽阳市,古称襄平、辽东城,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辽、金时期,设东京辽阳府;明朝立国后,辽阳是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指挥中心。后金努尔哈赤统一北方女真族各部落,曾迁都辽阳。

辽阳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尽显于白塔公园内耸立着的、雄伟壮观的古塔——白塔。辽阳白塔是一座密檐式砖塔,造型雄浑,雕工精细,是辽塔中的精品。因其周身被涂白而被称为白塔。

辽阳白塔是现存于东北地区最高的一座古塔,在中国内地古塔中名列第五,充分显示了其在辽阳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辽阳的标志和象征。

白塔的历史

由于史料缺失,重修的碑记相互矛盾,关于辽阳白塔的建造时间出现了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该塔为汉朝建造唐朝维修,理据出自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重修辽阳城广佑寺宝塔记》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修补广佑寺碑记》等碑刻的内容。

第二种说法认为该塔始建于金代,其证据来源于1922年辽阳旧城的西北发掘出了一块名为《东京大清安寺九代祖英公禅师塔铭并序》的塔铭,根据塔铭的内容和《金史•后妃列传》上的记载,可推知金世宗完颜雍的父亲完颜宗尧去世后,金世宗的母亲贞懿皇太后不愿按照女真习俗改嫁而选择在其家乡东京辽阳府出家,当时的金朝皇帝金熙宗特地下令为其在辽阳修建一座名为清安寺的寺院.

金正陵六年(1161年),贞懿皇太后去世,金世宗为她修建了一座藏骨塔,是为今天的辽阳白塔。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该塔正式建成。

第三种说法是根据塔的造型风格和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所刻的《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宝塔记》的记载,认定该塔始建于辽代,而1922年发现的塔铭中所说的金代藏骨塔应另有所指。

自塔建成之后,元皇庆二年(131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以及清代均有重修。

1900年,该寺被沙俄烧毁,仅余白塔,1908年,日本在白塔周围建起白塔公园。1963、1972年,当地文物部门对辽阳白塔基座曾进行了维修。1975年,辽宁海城县发生地震,但辽阳白塔并未受到严重影响,1982年,文物部门再次对白塔基座进行维修。

塔身雕像(公有领域)

塔身雕像(公有领域)
塔身雕像(公有领域)

建筑特色

辽阳白塔具有辽后期密檐塔的典型特点,其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台基、塔座、塔身、塔檐、塔刹,通高70.4米。

台基形制构造石砌台基平面为八角形,通高6.4米,分上下两层。下层台基高3米,每边宽22米,周长176米;上层台基高3.4米,每边宽16.5米,周长132米。

塔座形制构造塔座置于台基之上,约占全塔高度的1/7。由须弥座、平座勾栏和仰莲座三层组成,每面底边长10.3米,向上渐收,高9.4米。

辽阳白塔用砖皆是压印大沟绳纹砖,兽面圆珠纹饰瓦当,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砖雕牡丹、双龙、胁侍及飞天等,制作精细,结构准确。

塔身的高浮雕佛像线条流畅,造型秀美,布局适当,为古代砖雕艺术的佳作,使塔形式美的表现力,达到了高妙的境界。

塔的整体造型,从塔基起始到塔刹结束,层次分明,疏密得当,具有音乐般的节奏韵味和秀丽挺拔的视觉效果。

文物遗存

上层须弥座每面嵌有模制的一佛二菩萨造像五组,每组中间都是一块模制的佛龛大砖,龛内一坐佛,两边各一块模印菩萨像立砖。八面转角为模制力士立像。

塔身八面分别端坐释迦牟尼的八大弟子佛,坐在高束腰须弥座上,背靠朱色火焰纹,神态庄然恬静。龛外左右二砖雕胁侍菩萨,砖雕胁侍高3.25米,宽0.97米,足踏莲花,双手捧钵,或持莲合十。

横格上部短矮,正中一垂绶大宝盖,左右上角二飞天。菩萨、飞天、宝盖为预制件,嵌入塔身。塔身立壁壁面上每面嵌铜镜各一面,共镶96面,铜镜背面饰纹各种鸟、兽、人物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