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机关单位削减编外人员

发表:2023年04月21日
本报综合报导

中共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多地已开始清理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最新消息显示,湖北十堰市已清出326人,借此省下了约1500万元人民币。

4月7日,湖北省十堰市委编办刊文介绍十堰市清理编外聘用人员情况。文章称,当地摸清市直编外聘用单位涉及67家主管部门,177家单位,锁定编外聘用人员3400人。通过清理,比上一年同期减少326人,减少率达9%,节省财政成本约1500万元。在总量控制上,十堰市确保编外人员数量只减不增。

“编外”是相对编内而言的。编内人员即在编人员,一般指国家财政负担其经费开支的各级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部分特殊机构等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

今年3月,中共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内容显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地方编制精减人员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自行确定。

之所以从清理编外人员入手,一方面是因为编外人员大多属于合同制,清退难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机关单位编外人员众多,清退编外人员的效果,往往可以直观地体现在节约财政支出上,从而减轻财政负担。

之后,中国大陆各地掀起精简人员行动,除了十堰市,黑龙江哈尔滨、云南楚雄、广东惠州、湖北省房县及监利市、湖南省临湘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安徽省桐城市、海南省万宁市等地也正进一步精简编外聘用人员。

如哈尔滨宣布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从3月开始到6月底结束;云南楚雄近日发布的2023年部门预算编制说明提到,精简编外聘用人员265人,比例约6.5%,减少财政支出361.43万元。

之前,每逢出现负面传闻,一些部门习惯于抛出“编外人员”来应对舆论。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编外人员既可以分担工作,又可以节约人员编制,还可以在紧要关头扮演“挡箭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晓东分析,“编内清闲、编外忙碌”是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工作常态,清退编外人员可以让编内人员职责回归。

上月底,《中国新闻周刊》报导,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也认为,清理编外人员后,还可能进一步精减编内人员。地方财政吃紧,疫情三年,经济下滑,精简编外聘用人员只是优化人员结构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