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上海重回以物易物

发表:2022年05月03日
本报综合报导

封控之下的上海,民众物资缺乏,买菜成为难题,“以物易物”的经济模式于是成为上海的日常。

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有着2500万的人口。据大陆媒体报导,在COVID-19疫情及官方采取的应对手段下,“以物易物”成为民众过日子的日常。比如,牛肉饼换米面油、半瓶兰姆酒换4个蛋塔;青椒与葱姜蒜变成硬通货,因为蔬菜包里不会出现;还有,可口可乐是食物交换链中最上端的物资,可以换任何东西。

疫情下的上海(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疫情下的上海(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上海民众透过微信群组进行这场“买卖”,有人感叹,“谁能想到,上海年轻人要以物易物过日子”、“2022年,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已经退化到以物易物的经济模式,感谢市人民政府的高水准治理”。

除此之外,还有上海网民以借猫换3颗橘子爆红。这名网友说,“一个人在家有点难熬,有只宠物会好很多,猫也给别人心理带来一个安慰”。据上海民众何慧受访时表示,这段居家办公的时间,他每天半夜和早上都会设定闹铃抢菜。

物资极缺下,有人在网上提问:“土豆发芽了能吃吗?”“土豆发绿能吃吗?”“西兰花开花能吃吗?”网民们回答:“你在上海吗?在上海就能吃。”还有人提问:“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克兰处于战火中,俄罗斯受到严重制裁,请问战争时期,哪儿的饥荒最严重?”95%的网民选择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