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宝典《三字经》(33)

发表:2019年08月02日

序言:《三字经》是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是中国古典书籍中最浅显易懂又精华的读本之一,经久不衰。《三字经》涉猎典故广博,承载/传递着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正统文化,包括常识、文学、历史、人伦、哲学、天文地理、忠孝节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三字经》到今天仍是教育儿童的宝典,历久弥新,其中有趣的故事也同时蕴含着做人做事的智慧与道理。

三字经

xī zhòng ní
昔仲尼
shī xiàng tuó
师项橐
gǔ shèng xián
古圣贤
shàng qín xué
尚勤学
zhào zhōng lìng
赵中令
dú lǔ lùn
读鲁论
bǐ jì shì
彼既仕
xué qiě qín
学且勤

字词义解释

(1)昔:以前。
(2)仲尼:孔子字仲尼。
(3)师:向……学习或请教。
(4)项橐:春秋时代鲁国的神童。
(5)尚:还、犹。
(6)赵中令:宋朝的赵普担任中令,专门管理皇帝的文书。
(7)鲁论:就是《论语》。有一次宋太祖在赵普的家中看到赵普正在读《论语》,太祖讶异地问:“《论语》从小就读过了,为什么现在还读呢?”赵普回答说:“《论语》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需要不断地熟读才能依此作为做人处事的依据。”
(8)既:已经。
(9)仕:做官。

孔子与七岁的项橐探讨问题,不耻下问。
孔子与七岁的项橐探讨问题,不耻下问。

译文参考

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凡是有不懂的他都会虚心地请教别人。当时鲁国有一位叫项橐的七岁神童,孔子就曾经向他请教。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人还能不忘学习、不耻下问,我们更应该见贤思齐!

宋朝的赵普已经当了中书令还不断地读《论语》,没有因为自己已经当了大官而忘了勤奋读书。

【读书笔谈】

这一课可以叫做学习和为人态度的教导,告诫学子无论有多高的学问,也不能骄傲自大,始终要保持谦虚敬畏的态度。

孔子是古代圣贤,是万世敬仰的教育家。他不仅勤学好问,而且谦虚有礼。他能尊重所有人,不以身份地位年龄而论高低,平易近人,能够虚心地向孩子请教。

孔子曾向七岁的孩童项橐虚心请教和学习,就算被孩子毫不留情地指出错误,也不会为了维护脸面而生气。正如他自己说过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还说过,如果只以一个字来教导弟子如何做人,“恕”字最要紧,此为君子之德。

他言行一致是真正的君子。不虚伪、不掩饰,能当着学生的面夸赞孩子比自己懂得多,要向孩子学习、以孩子为师。其实这就是在身教学生,做人不能骄傲。无论自己有多高的学识,也不可能知晓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样样精通。每个人都有其独到的见识,都是值得请教和学习的。就算孩子不顾及他的脸面,他也以宽容的心胸不予计较。

孔子为人坦荡,《论语》首篇中就记载着“无友不如己者”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这句话其实就是教导弟子,任何朋友都有自己的独到才能,都有比自己强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要谦虚。

孔子让弟子去看到别人好的地方,自己错了要改正。也能允许学生向自己提出任何疑惑,并耐心解答,以理服人,从不强加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非常符合人性的教育观,都是孔子所留下的,体现的是尊重和理性,是坦诚和仁善。正因无论贫富贵贱,他均平等对待,这使得门下三千弟子皆能心悦诚服地尊他为师。

孔子的弟子们认为,一个人只要行为符合仁义之道,即使他没读过书,也是有学问的人。相反,一个人就算是读了很多的书,却始终以炫耀学问为荣,则是违背了孔子的教导,孔子称之为小人。

至于赵普则是宋朝为官的典范。他终身以孔子的教导为师,治国遇到难题常常对照《论语》,使得智慧源源不断。他是践行孔子之道来治国的著名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