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27) —— 一 真宗坐朝多贤相 共襄盛治号咸平

发表:2024年04月28日
文/元熙

(接上期)

史家对真宗一朝的评价是:“宋至真宗之世,号为盛治,而得人亦多。”是说北宋的盛世是从真宗朝开始的。在帝制时代,盛治的出现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上有明君、下有贤臣。说起贤臣,宰相寇准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真宗朝的贤能宰相,并不是只有寇准。

真命天子的盛治

要走进那个君明臣贤的时代,不妨先从宋真宗本人说起。据《宋史》记载,宋真宗出生前,他的母亲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用裙子托着一个太阳。后来宋真宗出生时,确有神异,有赤光照室。此外,他的左脚趾上还有“天”字纹路。这样一位真命天子,会怎样治理他的国家呢?

《太清观书图》描绘了景德四年宋真宗召集文臣于太清楼观书的场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
《太清观书图》描绘了景德四年宋真宗召集文臣于太清楼观书的场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史书上记载了很多宋真宗的德政,比如:他非常体恤民情,多次减免赋税。税收制度是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人民有纳税的义务,不能按规定纳税,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古代也是一样,如果有人拖欠纳税,会被判有罪。虽然有这样的法律规定,但是古人在实际操作中,则是情理兼顾的,就是既讲法律,又要结合个案的情况,从常情的角度去处理。

如: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四月,天下大旱,庄稼收成大受影响。在此种特殊情况下,考虑到旱情对民生的不利影响,宋真宗就下诏,免除百姓过去所欠赋税一千余万,还将之前因为欠税而入狱的三千多人全部释放。五月的时候,宋真宗到大相国寺祈雨,结果当时天降大雨,旱情解除。人们都认为这是宋真宗的爱民之心上达天庭所致。这是宋真宗在体恤民情方面的善政。而在官制方面,宋真宗重视对官员的考察,严惩贪官。此外,还采取措施精简政府,去除冗官。

在文化教育方面,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与这个历史背景相应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书院大兴。众所周知,五代时有一个睢阳书院,在河南商丘,后来是由戚同文主持。河南商丘在宋代叫“应天府”。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应天府有一位富豪,叫曹诚,出资协助戚同文的后人,在戚同文的旧居附近建造学舍150间,聚书千余卷,招生收徒,讲习授业。宋真宗赐匾额“应天府书院”,以示褒奖。这就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应天府书院的由来。

可以说宋真宗支持书院办学,对于激励学风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以上皆是关于真宗朝内政的一些情况。正如前文所说,史家对真宗朝的评价是“号为盛治,得人亦多”。就是说,真宗皇帝在位期间能够任用贤能,特别是宰辅之中,真的是人才辈出,且德才兼备。以下介绍几位真宗朝的贤能宰相。

吕端“大事不糊涂”

第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吕端。吕端作为宰相,历仕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他的故事,在之前的《举首荣登龙虎榜 立朝修得学士名》中提到过。正如宋太宗所说,吕端“大事不糊涂”,他在军国大政上都颇有主张。而他这一生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在宋太宗驾崩后,宋真宗即位前这个关键时刻。

史书上记载,宋太宗驾崩时,李皇后、内侍王继恩等人想要改立皇长子为新君,当时皇太子赵恒并不是长子,而是宋太宗的第三子,长子是赵元佐。宋太宗驾崩后,李皇后命王继恩去召吕端入宫。吕端感到事出有变,于是果断将王继恩锁起来,又命人看守,自己则入宫见李皇后。到了宫中,李皇后果然提出想改立皇长子继承皇位的想法,被吕端立刻否定。紧接着吕端就奉皇太子即位,就是宋真宗。新君即位,要接受群臣朝拜。当时宋真宗坐在殿上,群臣站立在殿下,君臣之间隔着一层帘幕。吕端行事非常谨慎周详,他没有马上下拜,而是将帘子卷起,又亲自走上殿来,看清楚上面坐着的真是宋真宗本人,才回到殿下,率领群臣拜呼万岁。

可见吕端头脑很清醒、行事很果断,同时又非常细心。但他在平时的生活中,特别是个人的安危、得失上,又给人感觉很不在意的样子。比如:他晚年的时候,当时有个不喜欢他的大臣总是想找机会诋毁他。有人为此提醒吕端,而吕端却说了一句话:“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从这句中大概可以知道,吕端为什么可以对个人得失看得如此轻淡,就是因为他能够坚守正道,心怀坦荡,所以才无所畏惧。

一代“圣相”李沆

第二位有必要一提的是李沆。历数真宗朝的宰相,李沆的声望非常高,被时人称为“圣相”。但是从他的传记中,可能会发现,他的一生好像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声望呢?其实还是那句话——德高而望重。

举个例子,李沆当宰相时,非常正直、有原则,他认为不符合原则的事情,即使是皇帝的意思,他也会按原则来办事。有一次,宋真宗写了一份手诏,派人送到李沆这里,想封刘氏为贵妃。但是李沆觉得刘氏并不合适做贵妃,就当着使者的面,把宋真宗的手诏就着烛火烧掉了,还对使者说:“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意思是让他回去对宋真宗说,李沆不同意,于是宋真宗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古代的皇帝不像现代人想象的那样,拥有绝对的权力。其实皇帝的很多事,包括册立后宫这些家事,都是要经过宰相的同意。所以在那样的制度下,也有着对权力的制衡,以及让彼此能够协调运作的机制。

再说李沆,他做事从来光明正大,他向宋真宗奏事,都是走公开渠道,没有上过密奏。有一次,真宗问他:“别人都有密奏,你怎么从来没有呢?”李沆就回答:“如果是公事,就可以公开讲,不需要用密奏。人臣如果有什么事要密奏,恐怕不是谗言,就是佞言。”所以宋真宗对李沆非常赞赏,李沆去世后,宋真宗对他的评论是——忠良纯厚,始终如一。

“大耐官职”向敏中

向敏中是什么样的人呢?先讲个故事:“澶渊之役”的时候,宋真宗亲征澶州时,密诏向敏中,将西部边境的事交付给他。向敏中接诏后,不动声色地将诏书收藏了起来,每天照常处理公务。当时正值腊月,要举行大傩仪式(就是驱除疫鬼的仪式,每个表演的人都戴着那种看起来有些狰狞的面具、披着熊皮、穿着玄衣朱裳等)。向敏中收到密报,说禁军中有人要趁机作乱。他非常冷静,暗中布置甲士埋伏好。第二天,将所有的宾客、僚属、军官都召来,置酒宴饮,又下令大傩之戏可以开始了。就在表演的过程中,向敏中突然振袖一挥,伏兵杀出,立刻将这些表演的人制伏,搜查后发现果然是每个人都藏着短刀。于是就地将这些要作乱的人斩杀,又命人把尸体移走,用灰土、沙子将场地上的血迹打扫干净,然后继续奏乐宴饮。在座的宾客很多都吓到两腿发抖。经此一事,大家才知道向敏中做事可谓杀伐果断,于是再也没有人敢作乱。

由此可知,向敏中是那种临危不乱,非常沉毅果决的人。但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个人得失上、个人利益上又是什么样呢?《宋史》中还有一段故事。天禧初年,向敏中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仆射是贵官,不轻易任命。宋真宗对翰林学士李宗谔说:“朕自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今日任命向敏中为仆射,这可是殊荣啊!想来敏中应该很高兴。”又说:“今日到敏中府上道贺的宾客一定很多,你可前去看看。”于是李宗谔奉命前去,到向敏中家却发现门庭寂然,一个宾客也没有。李宗谔不死心,就去见向敏中,向他道贺,结果向敏中反应很平淡,也没有多余的话。李宗谔自觉很没趣,只好离开了,离府前,不死心,又派人去寻问府上的厨子,今天可有宾客饮宴?厨子说没有。第二天,李宗谔将所见所闻上奏宋真宗。于是宋真宗赞叹道:“向敏中大耐官职。”

细数真宗朝的名相,还有毕士安、寇准等等。毕士安谦逊让人,性情宽和;寇准遇事敢于自任,为人刚直。两人虽然风格不同,但都非常有德行。他们在国家临危之际一同授命,在“澶渊之役”中,共扶大宋于倾危。

总之,咸平是真宗朝的第一个年号,所谓咸平,望文知意,就是普天之下皆得太平的意思。而这样的太平之世,则是上有明君,下有贤臣,君臣际会。正如这一章标题所云:“真宗坐朝多贤相,共襄盛治号咸平”。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