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子:成绩不好意味着才能特殊(20)

发表:2020年03月14日
文/刘如
(123RF)

当我们这些热心的父母,带着强烈的为了教育孩子的目的,被必须完成给孩子读绘本的使命感催促着而为之时,却发现不遂人愿,孩子根本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乖乖地坐着听你念书。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后才幡然醒悟,原来成功与失败就在一念之间……
——一位日本妈妈的肺腑之言


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自己的孩子属于天生不爱看书的人,也不必太过担心,也许孩子身上具有的是一种寻常学校教育所无法发觉的特殊的才能。学校的成绩充其量也只是某种衡量标准,面对读解力不太好,不爱看书的孩子,也许找到他独特的爱好并给予支持会有惊人的发现和变化。

爱好能展现超常的解读力

这位日本妈妈启发所有父母思考一个比较熟悉的育儿现象:即使孩子不爱看书,学校的成绩也不太好,可是如果孩子遇到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比如需要自己动脑安装的遥控车,即使说明书大人看起来都觉得很费力,可是孩子却一点也不叫苦,拿着说明书埋头研读,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平时对一篇学校简单课文的阅读理解都感到非常困难的孩子,却在自己爱好的玩具说明书上展现出令人吃惊的解读天赋,不仅理解正确,还给安装好了。

有不少父母都发现,只要是孩子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般都会显现出超乎寻常的解读力。

其实学校的国语成绩,并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读解力,很多时候,由于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得爱好、兴趣不同的学生受到了能力上的抑制,碰到不喜欢的内容或讲解过于枯燥,就会提不起兴致,造成不爱听课、不爱动脑的结果。

孩子好玩、喜欢有趣的东西本就是天性,如果只凭学校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得来的成绩,就会埋没孩子原本具有的才能,而这些才能,往往在学校很难被发掘。

爱迪生曾被学校当成低能儿

就像爱迪生,大家都知道,他因为不听话,喜欢问古怪问题,被视作低能儿,赶出学校,只上了三个月学。他的母亲却坚信,自己孩子不是低能儿,于是用心观察,鼓励支持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做研究和实验。据说母亲曾建议他学着科学家的样子,把两只大小不同、重量不同的球从高塔往地下扔,他发现两个球同时落地,非常兴奋,赶紧告诉母亲。只要儿子有惊喜,爱迪生的母亲就一同为他的发现而惊喜,并进一步鼓励他动手。

由于母亲的肯定和支持,爱迪生非常喜欢自己动手研究,并沉迷其中,正因为爱好,他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奥秘,自发而入迷地读了数不尽的科学方面的书籍,这种因爱好而自发读书的动力,必然给他带来超常的解读力。

也就是说,一个人,必然隐藏着自己的天赋,只要发现并支持他的爱好,他一定会为了自己喜欢的领域而深入学习,也就必然会看自己想要看的书,必然想方设法读懂这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解读力在无求中自得。

可见不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追求解读力阅读力,而是找准自己孩子的天生的特长,引导他开心的读书。当他想要在自己的人生目标上取得进步时,读书和阅读理解力才因此有了意义,才能自然获得并发挥出来。

追求读后感会抑制大脑

日本的文学界,绘本作家们,据说非常反对为训练孩子的阅读理解力,而追求读后感的做法,很多绘本作家都认为,孩子读书,是一种享受,如果带着任务,带着读后感作业的压力来读书,就等于活生生地剥夺了孩子自由读书的乐趣,读书变成了一种沉重的压力,一种被动的不得不做的作业,因此很多孩子根本无法在读书过程中,沉浸到书中的世界,反倒抑制了大脑的能力。

有一位作家回忆他的童年,直到中学初年,他都写不好读后感,从学校成绩,一点也看不出他将来会成为绘本作家。实际上,小的时候,他拥有两套不同的教育标准。在学校他的国语成绩很差劲,但是他很幸运,有一位很理解他、通融大度的父亲。

父亲对学校成绩不太在意,认为那不足以反映孩子的全部能力,只要孩子愿意看书,就鼓励孩子去读,不加干涉。只要读而从不问是否理解,主题是什么,任由孩子自己开心地自发地说自己的感受,父亲也都给予肯定,从不说对和错,结果他一直非常享受看书的乐趣。就算一直都不爱写读后感,父亲也从不责备。

虽然读后感写不好,但他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很会口头表达,其实心灵的感受已经被培养得很丰富了。等到高中以后,直到他学会将心中的想法转换成文字之后,写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父母把目光放得远一些,提供给孩子一个宽松施展自身才能、享受自己兴趣爱好的环境,比眼前的成绩来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