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光寺

发表:2019年05月29日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五公里的佛光山腰,为唐代五台大刹之一。在敦煌莫高窟61窟的五台山图上,清晰地描绘着佛光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偶然看到一本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图片册,他看到了61窟中的这张五台山图。正是凭藉这张图,梁思成一行四人才于1937年发现了人迹罕至,烟火冷落的佛光寺。也正因为它的位置偏远,佛光寺才得以避免后世重建,和几次灭佛毁寺的命运,从而使这个唐代木购建筑得以原样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在一千多年以后还能亲身领略大唐风。

五台山佛光寺(公有领域)
五台山佛光寺(公有领域)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唯一年代可考,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庙殿。梁思成在描述佛光寺东大殿时写道:“殿平面广七间,深四间。其柱之分配为内外两周。外柱上施双杪双下昂斗拱。第二杪后尾即为内外柱间之明乳栿,为月梁形,其双层昂尾压于草乳栿之下。内柱之上施四杪斗拱,以承内槽之四椽明栿,栿亦为月梁。补间铺作,每间一朵,至为简单。各明栿之上施方格平暗。平暗之上另施草栿以承屋顶。平梁之上,以叉手相抵作人字形,以承屋脊,而不用后世通用之侏儒柱。”文中多次提到的栿就是梁,明清称为梁,唐宋称为栿。

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柱有侧脚及升起。阑额上无普拍枋。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没有藻井,只有相关盛尘的天花板。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腾空而跃的感觉。中国古代建筑等级严格,王公贵族以及官员的府邸和一般民居差别甚严,佛寺也同样有级差。佛光寺是正式寺宇,不是村中的佛堂,所以它的正殿可与宫殿一个等级,使用殿堂型构架,造庑殿顶。

除大殿本身全为精确木构外,殿内尚有唐代佛菩萨塑像几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上还留有唐代神仙壁画。东大殿为一代辉煌朝代仅存的几个建筑之一,却也表现出唐朝建筑雄伟恢宏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