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17) —— 北汉朝宗 杨业归宋
(接上期)
上期提到,宋太宗在文治方面,与宋太祖一脉相承——修文德以致治;而在武功方面,宋太宗亦继续宋太祖未竟之事业——平定北汉、抗衡契丹。此外,宋太宗在收北汉时,还有一个对于北宋一朝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重大收获。
收复北汉
宋太宗即位时,五代以来的割据政权,尚未完成一统。特别是北方的北汉,与契丹约为父子之国:北汉国主称辽国主为叔皇帝,自称侄皇帝;受辽国的册封,以辽国为外援。因此,要收北汉,必然牵动契丹。北汉虽为弹丸之地,却最难解决。此外,北汉的地形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所以从后周开始,就与北汉作战,宋太祖时也曾在乾德年间、开宝年间攻打北汉,但是都没有打下来。
杨业 (插画:Winnie Wang/看中国;
背景:Adobe Stock)
到了宋太宗,深知与北汉交战不可轻敌,他为了收复北汉,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从太平兴国二年就开始加紧兵器制造,次年开始修水利工程,以便于漕运。同年夏,当时南方仅剩的两个割据政权,即平海节度使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先后上表献土,至此南方完成统一。而这个时候,攻打北汉的时机也成熟了。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决定亲征北汉。从正月开始部署作战方案,二月正式出兵,三月打退契丹援兵,到五月北汉国主刘继元出降,终于大功告成。
北汉收复,于宋而言意义极大,它不只是国土大小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南方的陈洪进上表献地,其实这一带地区有没有,对宋而言影响都不大,但北汉就不同了。虽然北汉是弹丸之地,但却是中原汉地抵御戎狄的战略要地。北汉境内,靠近宋这边是太行山,往北去,靠近辽国则有恒山、句注山,都是天设之险,是抵挡辽人的天然屏障。宋取得了这一国防要地,就可以与契丹相抗衡,以保西北边境。可见收复北汉意义之重大。
杨业归宋
收复北汉还有一大收获,就是杨业归宋,杨家将登上历史舞台。
杨业,在戏剧评书小说中,经常被称作杨继业。在史书记载中,有叫刘继业,也有叫杨继业的。原来,杨业本名杨重贵,当时北汉世祖刘崇很看重他,赐姓刘,跟皇室一个姓,改名继业。杨继业归宋后,宋太宗就让他恢复本姓,去掉了“继”字,只单名一个“业”字,就叫杨业。
这里要顺带说一下,“继业”这个名字是有讲究的,为什么宋太宗要把这个“继”字去掉呢?这是因为与杨业在北汉的身份有关。其实杨业不只是北汉大将,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就是相当于北汉国主刘继元的皇兄。因为北汉国主叫刘继元,之前的那位国主叫刘继恩,杨业叫刘继业,都是“继”字辈,也就是说,当年刘崇是将杨业视为养孙收到身边的,所以杨家在北汉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
北汉世祖刘崇为什么这么看重杨业呢?据史料记载,杨业年轻时就与众不同,很有豪气,很有侠义之风。他善于骑射,喜欢打猎,每次打猎都比别人的收获要丰厚得多。他曾说:“我它日为将用兵,就像驱使鹰犬去追逐猎物一样。”杨业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国人号为“杨无敌”。
其实杨业不仅骁勇善战,还很有远见。北汉是辽人的附庸国,但是杨业对辽人并没有什么好感。特别是当宋太祖陆续统一了南方几大割据政权之后,北汉就夹在宋、辽之间,它想永远这样平安无事地自存下去,从历史的大趋势上看是不可能的。它的形势决定只有两种结果,一是迟早被契丹吞并,一是为宋所统一。在这种形势下,北汉国主刘继元选择联辽抗宋。而杨业在这一点上则持相反的观点。他曾经对北汉国主说:“契丹贪利弃信,它日必破吾国。”又说我们应该“借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就是说,杨业认识到,北宋一统中原是历史大势,他认为应该顺应这个大势,才是太平长久之道。因为杨业与北汉国主意见不一致,所以他的建议也就没有被采纳。
但是杨业是一个非常忠义的人。他的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是他不是从此就另寻出路,撇下北汉不管,而是不忘北汉国恩,继续尽忠职守,继续保卫北汉。所以一直到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宋太宗攻打北汉兵临城下,一直拒绝归宋的北汉国主刘继元素服出降,而杨业却还在据城苦战,抵御宋军的进攻。
当时,宋太宗听闻杨业之骁勇,虽然北汉与宋互为敌国,杨业在战场上令宋军也很头疼,但宋太宗对杨业本人是非常敬重的,所以宋太宗就让刘继元去劝降。杨业一看,刘继元都已经归顺宋朝,知道天命使然,大势已去,于是朝北面再拜,大恸一场,释甲来见。
雁门大捷
杨业归宋后,被宋太宗所重用,让他继续驻守河东,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一带。他的职务是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这个职务非常重要,从两个地名就能看出来。代州是西北宋辽边境之前线,且地势险要,著名的雁门关就在代州。辽人对宋入侵,西北方面都是以辽国西京大同府为策源地,主力军多走雁门关,而宋人也是凭借雁门关,抵挡辽人,使之不能从河东入侵。另一个地名是三交口,也是非常关键的战略要地。在宋人占领三交口之前,辽人多由此入寇,所以宋人占领三交口之后,就在此地驻军。而杨业所任的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相当于今日的西北驻军副司令,那总司令是谁呢?也是一位熟悉的人物 —— 潘美,在小说戏曲中,他的名字叫潘仁美。
杨业在代州任上,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他先后修筑了十几所军寨,互相联络,形成了军寨群。一直到宋仁宗时,包拯提到这些防御工事时这样说:“先朝以骁将杨业守代州,创筑州垒,至今赖之。”可以看出,这些防御工事的修建,对于宋朝国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在宋辽战争中,杨业及杨家将驻守西北,屡屡击退辽人进攻。其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就是著名的“雁门关大捷”,这场战争也是在戏剧、小说中被大书特书的。历史上的“雁门关大捷”发生在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当年三月,契丹发兵十万入寇雁门,当时代州刺史杨业驻守在雁门关,麾下仅有数千人,形势非常危急。辽军已经到了雁门关前,杨业可以说是胆气非凡,他让副将守关,自己则亲率数百精锐骑兵,从雁门关北口出去,绕到辽军后方,突然从北往南向敌人发起进攻。当时辽人正准备攻打雁门关,完全没有想到杨业会从身后杀过来,而且看到杨业和他手下的人马杀过来的时候,声势震人,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宋军到底有多少人马,于是辽兵阵脚大乱,溃散奔逃。杨业看到辽军旗鼓,知道乘骏马者必为主将,于是率众直奔辽人主将杀去。辽兵主将是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杨业把萧咄李斩于马下,又生擒了辽人都指挥使李重诲,以致辽军兵败如山倒。从此以后,辽人非常敬畏杨业,只要看到杨家将的旗帜,马上就引兵远走。
雁门关大捷之后,杨业因战功被授予云州观察使,这个官衔在武官阶品中是属于“贵官”之列,是非常高的官阶。再上面还有个节度观察留后,再往上还有一级节度使,就到头了。但是杨业做为一名降将,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被委以重任,屡立战功,迅速升迁,特别是雁门关这一仗,对杨业而言,可以说是一战封神。但是也因此引起了一些武臣的妒忌,在史书上有这样一句记述:“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意思是有边关主将因为忌贤妒能,就上书诽谤杨业,但是宋太宗对这些谤言并不相信,而是把谤书都转给了杨业,以示对他的信任。
说起来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不疑,其实很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子的母亲正在织布,这个时候有人过来跟她说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说我的孩子不会杀人的,说完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过来跟她说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还是继续织布,但是没有说什么,其实这时她已经有点没有自信了。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过来说曾参杀人,曾子的母亲一下子就坐不住了,感到非常害怕。所以有一句话叫:“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所以说,对于人君而言,能有知人之明,且不受谗言的迷惑,用人不疑,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但是宋太宗做到了,这不只是需要智慧,还需要足够的勇气。其实对于一般人而言也是如此,“信任”是很不容易的。那么反过来讲,正因为“信”字难求,所以倍显珍贵,而对于被信任的人来讲,也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其实也有这样一层含义,就是古人很看重这个“信”,认为不可辜负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那么杨业归宋后,受到宋太宗的信任和重用,他也的确不负重托,对得起这份信任,守卫在西北边陲,保一方百姓之太平,直至最后战殁陈家谷。杨业号称“杨无敌”,这样一位长胜将军为什么会兵败陈家谷呢?而杨业去世之后,战争还在继续,那么这场宋辽战争又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呢?在下一期将继续这个话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