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两宋风华 (31) —— 辽天北塞开国久 并与中原争雄强
(接上期)
所谓北宋历史,一定要包括辽与夏,才是完整的。所以在进入仁宗朝历史的讲述之前,先做个小结,把真宗朝之前的辽与夏的历史做一下梳理。前文讲过了夏,本文就来说一说辽。
说起宋、辽、夏,从民族发源上讲,历史都是很悠久的。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往上追溯是三苗后裔;建立大辽的契丹,往上追溯是炎帝后裔。但是从立国建号算,宋、辽、夏中,辽的历史最早。
契丹人出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史书记载,契丹世居西辽河流域,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内属中国。一直到了朱温篡唐建梁的那一年,也就是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继汗位。当时,契丹有八个部落,按旧制,大汗是由八部首领(契丹叫八部大人)选出来的,三年一换。
但耶律阿保机与历届大汗的想法都不同,他重用汉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他决定改变三年改选的制度,于是在即汗位第九年时,也就是公元916年,一统诸部,废除了旧制,改为汗位世袭制。这一年,他改元神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契丹帝国,出现在北方。耶律阿保机去世后,被尊为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之后,是辽太宗耶律德光。他在位时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公元938年,契丹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从此,中国北方藩篱尽撤;第二件事就是公元947年1月,耶律德光入汴京,俘虏后晋国主、后妃、宗室,将他们迁至北地。这一幕可以说是北宋“靖康之难”的预演。而耶律德光自己则入主中原,穿上中原帝王的服装,御崇元殿受百官朝贺,改国号为大辽,改元大同。虽然辽太宗穿上中原帝王的服装,但是他的头脑中并没有中原帝王治理天下的概念,所以没过多久,他就开始纵容部下四处抢掠。因为不得人心,很快激起民变,于是耶律德光不得不于公元947年4月北还,结果卒于途中。
再之后是辽世宗。辽世宗在位时,中国处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后周。辽世宗又扶植了北汉。
接下来是辽穆宗。辽穆宗喜欢玩乐,经常通宵宴饮,天亮才睡,睡到中午才起,所以被国人称为“睡王”。辽穆宗的继位让后周与北宋有了喘息之机。石敬瑭曾向契丹献出燕云十六州,而在周世宗时,就趁着辽穆宗睡觉的时候,夺回了两州,就是瀛、莫二州。二州之北有三关,三关的说法不一致,有说是瓦桥、益津、淤口关;也有说是瓦桥、益津、高阳关。熟悉宋史的人应该听过一个词 —— 关南之地,契丹人总提关南之地。这个“关南之地”就是指被周世宗夺回的位于三关以南的瀛、莫二州之地。这三关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前文讲过,在北宋抵御契丹的过程中,包括双方进入和平时期以后,瓦桥关、益津关、高阳关这三关一直是国防要地,重中之重。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北宋应该感谢周世宗,多亏他把这么重要的地方夺了回来,不然,宋朝的北方国防就会更加虚弱。到了北宋的时候,辽穆宗还在睡大觉,宋太祖则趁机平荆湖、伐后蜀、收南汉、灭南唐,除北汉一隅外,将这些强藩大镇一统于北宋的版图之下。
再接下来是辽景宗。辽景宗是太平兴国七年去世的,也就是说,太平兴国七年以前的宋辽战事,都是辽景宗在位时发生的。比较著名的战事,比如:宋太宗收北汉时,辽军曾发兵援救北汉,结果大败而还。接着,宋太宗乘胜进击幽州,结果在高梁河被辽军打败,史称“高梁河之战”。还有之后太平兴国五年的“雁门关大捷”,杨业击退十万辽兵。这些事件在之前都有讲述,这些战役都是宋太宗与辽景宗之间发生的。
提起辽圣宗,还有一个人则须一并提及,就是辽圣宗的母亲、辽景宗的皇后 —— 萧太后。辽景宗去世后,辽圣宗即位时只有12岁,所以是由萧太后主政。辽圣宗在位期间的几次大规模南侵,都是萧太后带着辽圣宗一起亲征的。而最大、最著名的战役则是景德元年的“澶渊之役”,最后双方休兵结盟。关于“澶渊之役”的过程已详细介绍过,就不再论述。但是“澶渊之役”时,辽国以战逼和,换言之,萧太后举国南侵,目的是为了一个“和”字。而要探究这个具体原因,就要从萧太后为什么要南侵说起。
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所以也叫萧燕燕。萧太后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史书记载她是:“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能驾驭臣工,故多得其死力。”意思是说,她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善于采纳好的建议,治军、理政两样皆通,善于用人,所以部下愿意为其效命。萧燕燕参与军国大政并不是从辽圣宗即位才开始,她开始摄政是在辽景宗的时候。辽景宗很信任她,让她参政,按史书上的说法是:“国事皆后决之。”
但是辽景宗在太平兴国七年时就去世了,当时只有三十几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即位的辽圣宗只有12岁,萧燕燕便做为皇太后摄政。
当时她说了一句话:“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这句话说出了当时辽国朝廷的真实情况,也说出了萧太后与辽圣宗的处境。母寡子弱,说明他们根基未稳;族属雄强,说明当时宗族中有一些人的势力很大,手握重兵;边防未靖,主要是指北宋。一般印象中宋辽之间,宋一直处于防守状态,其实这是在后来,而在辽圣宗即位之初,宋太宗还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他希望收回燕云,所以这对于辽国而言,的确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此外,周边还有些小的政权,都是不稳定因素,高丽、渤海,包括西夏,都需要有所防范。
当然,所有这些敌国,最有实力、威胁最大的就是北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萧太后与辽圣宗的处境其实是不容乐观。
还好在这个时候,北宋没有发兵攻打契丹。此中的原因就是西夏李继迁叛逃,也是在辽景宗去世的这一年,就是太平兴国七年的六月,所以宋朝此时忙于应对李继迁,于是宋辽之间三年无战事。而萧太后就趁这段时间,调整人事,她重用耶律斜轸、韩德让、耶律休哥,同时加强武备。
雍熙三年,宋太宗发兵三路北上,志在夺取幽燕之地。这一场战争,辽人先败后胜,之后萧太后开始转被动为主动,连连南侵,双方各有胜负。萧太后南侵一方面是国防需要,其二是一种历史情节。而宋人北伐也是出于这两个原因。国防需要很好理解,之前多次讲到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带对双方来说都是国防重地。历史情节指的是什么呢?当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划给了契丹,对宋人而言,虽然那是宋朝建立之前的事,但站在民族的角度,宋人一直觉得这是中原王朝的地界,不应被胡人占据。而对于契丹来说,关南之地是被周世宗夺走的,从公元938年石敬瑭将十六州划给契丹,到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关南地被夺走之前,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年。他们认为这是辽太宗留给子孙的土地,被汉人夺走,所以在他们看来,宋朝也不应是这块地方的主人,应该把辽太宗留下的土地还给辽人。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宋人始终活在汉唐,不认为燕云是辽人的;辽人则还活在后晋时代,活在辽太宗时代,不认为关南是宋人的。所以,一个想收回燕云,一个想收回关南。
那么,萧太后之所以要连连南侵,就是因为如果她与辽圣宗能够一战决胜,让北宋不再有北上收燕云的想法,如果再能把关南之地收回来,那么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为辽人谋福祉,就会得到辽人的拥护。但是经过连年争战,萧太后已经认识到,这个关南之地可能是讨不回来了,她也退了一步,只要双方能不再打下去,能够讲和,这也是好的。只是这种讲和,不是靠坐等能达到的,怎么才能达到呢?就是兴师寻盟,以战逼和。
可以说契丹从立国开始,就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正如本文标题所云“辽天北塞开国久,并与中原争雄强”。其实除了战争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就是文明,契丹立国于中原之北,虽然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而文明的融合与传播却从未停止。下一篇,将继续分享这方面的内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