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发表:2023年01月09日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育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教导人们应该知恩图报。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和扶持。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回报父母或社会。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信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要把自己童年失去的梦想在孩子身上弥补回来。于是,在“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的观念主导下,承受了来自父母、祖父母双倍爱的孩子,得到了物质和精神的极大满足,幸福快乐地成长起来了。

(123RF)
(123RF)

他们之中不乏一些优秀的顶尖人才,也出现了一大批时下被称之为“80后”的新新人类。当媒体热衷探讨“80后”话题,对“月光族”、“啃老族”大加评说时,作为成年人,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是谁一手制造了“80后”?我们是否需要汲取教训,不要再培养出什么“2000后”来呢?

看一看身边比比皆是的家庭生活情景吧:

宝宝爱吃西瓜,在冬天,父母买来西瓜,舍不得吃一口,一块一块切给孩子吃。宝宝尽情享受西瓜的美味,一点也不知谦让,还指着剩下那块说:“放碗里,晚上我还吃。”

爷爷正在看电视,小孙子跑过来不管不顾,二话不说拿起遥控器就调到儿童节目,坐在沙发正中间自顾自地看起来,还不许别人出声。家中电视遥控器必须由他掌握。

幼儿园门前,丽丽对奶奶大声嚷:“你怎么这么晚来接?”奶奶说:“刚才碰到个熟人耽搁了。”“不行。你明天必须第一个接我。”丽丽命令道。奶奶说:“好了,明天第一个接你。”“不行。你必须保证。”丽丽不依不饶。奶奶只好陪着笑脸:“我保证,明天第一个接你。”

超市中,一个小男孩站在玩具货架前,吵着要妈妈买玩具。妈妈说:“今天不买,咱们赶快回家做饭了。”小男孩不干,非要买不可。妈妈无奈地往外走,小男孩竟然叫道:“看我回家揍你。”

这种种现象,哪还有一点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子?为什么父母付出无私的爱,却没有培育出充满爱心、懂得爱的孩子?为什么这些孩子表现得如此自私冷漠?只会索取,不懂得感恩父母,不懂得回报长辈?

其实,孩子的感恩教育需要从小进行。孩子出生以后,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这个家庭首先应该是一个助人为乐、诚恳待人的家庭。父母本身也应该是热情、善良、正直、乐善好施的人,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与父母的关爱和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才能学会爱别人,也会懂得感恩和回报。

孩子在8~9个月时已经开始理解家长的部分语言,当孩子有了某种需求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等待”,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通过孩子感受到缺失、经过焦虑等待后再获得满足,孩子就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就很容易理解他人的恩惠、感受到幸福和满足。如果孩子的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孩子就不知道珍惜,因此也就不会体会别人为他所付出的辛苦,更谈不上有感恩的思想了。

当孩子1岁以后学习说话时,要指引孩子学会观察、认识和感受父母或别人对他的帮助,明白谁在给他恩惠,启发孩子的感恩之心,学会使用语言对帮助他的人表示感谢,例如,当孩子要喝水,妈妈将杯子给他时,要求他回赠一句:“谢谢!”;当妈妈或家人下班回来后,应该教会宝宝接过家人手中的物件,并且给家人递过拖鞋等等,并且送上一句:“妈妈,辛苦了!”,还可以要求孩子帮助家长和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以发展孩子回报的情感,事后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感受到关心他人和被他人关心的快乐,以及感恩后得到别人肯定的愉快心情,孩子会更乐于去重复这样的行为。

同时,有目的有选择地把感恩教育融入节日活动中去,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如每年的“老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和家人的生日等时间,都是开展感恩教育不可错过的良机。

作为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好感恩表率,如常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照顾老人;当孩子在生活中帮助父母时,父母要及时地表示感谢,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

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爱心募捐、做义工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培养孩子施助于人的快乐,从而达到回报家人、回报社会的教育目的。

感恩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
当一个孩子怀着一份感恩心去学习,怀着一份感恩心去生活、去报答父母的时候,他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与你每天拿着鞭子催逼着,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

有个门门功课成绩都很好的高中生,由父亲陪着学习书法,有一次父亲在一边睡着了,看到身旁父亲疲惫的身影,她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她说:“我之所以会努力学习,都是因为感受到父母为我付出得太多!”一个孩子带着这样的心境去学习时,她怎能学得不好?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