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美人江山如画 战火纷飞尽忠书节 / 王汉勋与郑苹如(上)

发表:2022年06月25日
文/赵长歌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英雄美人,亘古演绎着动人的故事。有这样一对恋人,王汉勋和郑苹如,两人郎才女貌,本应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谁知烽烟骤起,战火延烧,两人在大时代中分离,又先后在战争中双双牺牲,书写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尽忠书节”的爱情故事。

霍克战斗机于笕桥中央航校上空(公有领域);小图:王汉勋。
霍克战斗机于笕桥中央航校上空(公有领域);小图:王汉勋。


郑家有女初长成  中日合璧姿娉婷

郑苹如于1914年出生在日本名古屋,父亲郑钺是中国人,母亲木村华君是日本人。郑钺是留日学生,读大学时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同于右任等人结为好友。学成归国后,先在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执教。1919年任于右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一等秘书、秘书长兼军法处长,郑钺后任山西、福建、江苏、上海等地的高等法院分院院长及首席检察官等职。

良友画报130期封面上的郑苹如(1937年7月)(公有领域)
良友画报130期封面上的郑苹如
(1937年7月)(公有领域)

郑苹如童年在日本度过,11岁时随母亲回到上海。小苹如漂亮、聪颖、大方,时常跟着父亲进出同盟会老朋友于右任、陈果夫和陈立夫等政要的家,父亲朋友都很喜欢小苹如。

郑苹如喜欢练柔道和演话剧,她演出时的剧照曾被刊登在1931年的《国画时报》上,由此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校园明星。郑苹如也确实有过明星梦,但其父传统观念很重,断然否决了郑苹如当演员的要求。当不成演员,正值花季的郑苹如迷上了拍明星照,时常到上海南京路上的著名的王开照相馆拍照,她的照片被陈列在照相馆的大橱窗内,更被1937年第130期《良友》杂志选中,刊登在封面上。

江山代有英雄出  精忠报国志勿忘

王汉勋比郑苹如大两岁,1912年出生,曾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理工科。大同大学是民国时代上海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设立于1912年,校长是民国教育家胡敦复,校名“大同”取义《礼记》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大同大学以理工科著称,时有“北南开,南大同”美誉。中共建政后,大同大学于1952年院系调整中被撤校,胡敦复曾试图在台湾重建大同大学,但未能成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汉勋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计划,改报中央航校,经过严格的体检和各项考核,如愿成为中央航校第2期学员。

上海大同大学(公有领域)
上海大同大学(公有领域)

中央航校是应时而生。1929年中央军校航空班成立,1930年,蒋委员长择址杭州笕桥,在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扩建成中央航空学校。航校内最著名的铭文写着:“以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随着一架架战机的陨落,航校的众多毕业生践行了这一誓言,为保卫民族家国壮烈牺牲。

在航校期间,王汉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1934年毕业后被国民政府送往意大利学习低空攻击,后又赴美国继续深造,成为了一名掌握全面飞行技术的飞行员。

回国后,他成了为数不多的全天候飞行员之一。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作战能力和优秀的管理能力,他升至中校三级,历任空军部队训练处教官,空军第11大队大队长,驱逐总队副总队长,空运队队长等职务。王汉勋深蒙蒋委员长与蒋夫人的信任和器重,宋美龄历次赴美购买战机,总要挑选他当随员。

乱世儿女也情长  烽烟骤起道别离

说起王汉勋与郑苹如的相识,他的母校大同大学算是月老红娘。一次同学聚会,王汉勋应校长胡敦复女儿的邀请赴宴,在聚会上认识了校长女儿的闺蜜郑苹如。两人一见钟情,漂亮开朗、聪敏大方的郑苹如令王汉勋怦然心动;英俊魁梧、沉稳理性的王汉勋令郑苹如心生爱慕。两人此后互赠照片,王汉勋在赠给郑苹如的照片上写下“送给我最最亲爱的人,苹如你。”郑苹如赠给王汉勋的照片上写着“最最亲爱的汉勋——你的苹如”。

郑苹如赠给王汉勋的照片上写着“最最亲爱的汉勋——你的苹如”。
郑苹如赠给王汉勋的照片上写着“最最亲爱的汉勋——你的苹如”。

两人的恋情发展顺利,1937年春,23岁的郑苹如于上海法政学院春季班毕业,秋天,她就要与未婚夫王汉勋到香港旅行结婚了。

天有不测风云,还没等到秋天,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战火延烧到上海,淞沪会战打响。身在航空作战大队的王汉勋紧急投入战斗,中国军队的表现让世界刮目相看。和普通上海市民一样,郑苹如积极支持抗战,捐钱捐物,除此,她还以国军将士未婚妻的身份,带上礼品,一户一户探望慰问与敌机作战中牺牲的航空战士家属。

11月,航空作战大队接到西撤的紧急命令,战火中的别离常常是永别。撤退前,王汉勋特意赶来与郑苹如道别。当时正伏案编写抗日话剧剧本的郑苹如忽然听到外面一个熟悉的声音呼唤她的名字,打开门来,是她的未婚夫王汉勋。他紧紧拥抱郑苹如,又从衣袋里掏出了新拍的照片,背面写着:“亲爱的苹如,留念!永远爱你的汉勋。”两人约定,等抗战胜利再结婚,本应成为佳偶的两人就此道别。

天各一方展身手  不退日寇不为家

分别后,两人天各一方,王汉勋作为空军飞行员抗击敌军,保家卫国当仁不让。在1938年6月到10月的武汉会战中,王汉勋屡立战功。8月3日,日军派出18架96式轰炸机轰炸武汉,王汉勋和战友驾机与日军在天空进行了激烈缠斗。凭借优秀的飞行和攻击技术,王汉勋成功击落一架日机。等到战斗结束返回地面时,他的机翼上留下了多处弹痕,经检查,有99个洞。王汉勋摘下帽子,上面竟也有一个洞,王汉勋没有后怕,风趣地说:“这样就有100个洞了。”

与此同时,她的未婚妻郑苹如在上海也已经开始了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沦陷后,日军一边捕杀抗日志士,一边蒐罗日伪汉奸。这时日本的女婿、国民党高官郑钺成了日军积极拉拢的对象,日本使馆书记官清水董三曾拜访郑钺,邀他担任伪司法部部长,但郑钺以患病为由委婉拒绝。

前排左二为王汉勋
前排左二为王汉勋

另一方面,有一半日本血统,生长在日本、日语流利、年轻优雅,家中与日本高层人物有往来的郑苹如也成了国民政府情报人物的优秀人选。郑钺的老友、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陈果夫与其商量让郑苹如成为特工之事后,曾极力反对女儿当明星的郑钺毅然同意,聪颖的郑苹如很快掌握了特工的专业技能。

本来两人相约抗战胜利后结婚,后来中日战争转为战略相持,战事结束似乎遥遥无期。1939年春,王汉勋两次写信给郑苹如,约她到香港完婚。但一心一意投身除奸大业的郑苹如回信“等抗战胜利后再谈结婚的事”,两人相约抗战胜利后再步入婚礼殿堂。

周旋奸寇漠短长  家族蒙羞无悔伤

从小生长在日本的郑苹如让日本人倍感亲切,她结交了超过百名日本军官、文官及高层人物。很快郑苹如就可以自由进出日本驻沪军事部门等机构,比如日本海军情报的负责人小野寺信邀请郑苹如做翻译,翻译工作甚至涉及一些绝密资料;日本军事报导部新闻检阅室聘请郑苹如做日军新闻电台的播音员。

其间,郑苹如做了两件极为重要的事。一是成功秘密绑架了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近卫文隆,在绑架了近卫文隆后,政府认为近卫文麿是日本“温和派”,绑架其子未必能达到逼日本退兵的目的,又担心把他逼急会转向强硬派,引起日军在上海大范围的搜捕和屠杀,于是下令释放近卫文隆。

二是成功发出汪精卫即将叛变的情报消息。1939年8月底,日本在沪政军界要人举办的一个小范围、高规格舞会上,早水亲重向郑苹如吐露了一件机密:国民党“二号”表示愿意同日本人合作。翌日,郑苹如将汪精卫即将叛变的情报密报重庆。12月初,郑苹如再次发出绝密急电:汪精卫已同日本谈妥事宜,即将准备离开重庆变节投敌。郑苹如的密电发出几天后,汪精卫突然失踪,12月29日,汪在越南河内发出“艳电”,重庆方面才确认郑苹如的情报果然属实。

台湾军情局曾出版《情报典范人物》,书中收录的女特工仅郑苹如一人,评曰:“为顺利执行情搜任务,镇日周旋于日寇高官之间,委身寇仇,曲意求欢,牺牲个人美色换取国家情资,不仅毫无名利,也因与日寇汉奸往来,致家庭遭乡里唾弃轻视,家族蒙羞,门楣无光,惟郑苹如无所悔恨,漠视蜚短流长,此等情操,绝非世俗人所能做到。”

(未完待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