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民族广场见证历史 / 1880年法国国庆节命名

发表:2021年07月13日
记者张瑞克综合报导

巴黎东部民族广场(Place de la Nation)是巴黎市主要的广场之一。民族广场位于巴黎11区和12区交界处,原型始于路易十四(Louis XIV)时期,随后又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等系列历史事件,广场也随之变迁发展,成为今天巴黎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共和国民众集会活动的标志性地点之一。而且这座广场与法国国庆也有一定渊源。

民族广场连接巴黎市和万森市(Vincennes),地处巴黎城市东西向交通枢纽的东端,与凯旋门(Arc de triomphe)和星型广场(Place de l'étoile)遥遥相望。民族广场最初名为“王座广场”(Place du Trône),这个名字始于路易十四时期,而那时候这里只是延伸出葡萄园和菜园的广阔草地。

巴黎民族广场的两根圆柱成为这里的地标性建筑 (123RF)
巴黎民族广场的两根圆柱成为这里的地标性建筑 (123RF)

1660年8月26日,人们为隆重迎接在圣让德吕兹市(Saint-Jean-de-Luz)完婚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王后玛丽-泰蕾莎(Marie-Thérèse d'Autriche)返回巴黎,在此地安置了一个王座,这也是这片地区最初的名字“王座广场”的由来。

为了纪念这国王与王后婚后重返巴黎,路易十四的财务大臣柯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下令在此地兴建凯旋门,并在1669年组织竞标。参加竞标的有当时法国著名的画家勒布伦(Charles Le Brun)和建筑师佩若(Claude Perrault),最后佩若的方案被采纳。

广场上玛丽安娜公园中的共和国胜利雕像 (Mbzt/Wikipedia/CC BY-SA 3.0)
广场上玛丽安娜公园中的共和国胜利雕像 (Mbzt/Wikipedia/CC BY-SA 3.0)
佩若在1669年竞标胜出但最终没有完成的方案 (公有领域)
佩若在1669年竞标胜出但最终没有完成的方案 (公有领域)

当时此地还只是一片不规则的土地,在建造凯旋门的计划中包括在高达50米的凯旋门上安置一尊路易十四的骑马雕像,并将地形规划成直径240米,周边由两排树木围绕的大圆盘。该工程于1670年开始动工,但最终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残留的遗迹也在1716年拆毁。虽然这次施工计划没有完成,但却奠定了广场未来的形状和空间结构。

约70年后,这座广场终于拥有了具有特点的地标。1787年,法国建筑师勒杜(Claude Nicolas Ledoux)在广场上树立了两根高大的圆柱,位于在万森大道(Cours de Vincennes)的入口两侧。不过当时大圆柱上还没有雕塑,直到1845年才在柱子上安放了第一位拥有法兰西国王称号的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和在位超过43年,后被封为圣人的法兰西国王圣路易(Saint Louis)的雕像。

法国大革命期间,1792年8月10日,这里被改名为“被推翻的王位广场”(Place du Trône-Renversé),这时广场所在地仍类似一片荒地。

到了第二帝国(Second empire)时期,在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和奥斯曼(Haussmann)的城市规划项目中,广场被认为是新旧道路交通网中的关键角色,与星型广场一样,分别标志了巴黎东西交通主轴的两极。以此地为中心发散的一些旧路被拆,新建的路可通往里昂车站(Gare de Lyon)和共和广场(Place de la République)。广场的轮廓也在此期间逐渐成型。

1880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时,广场更名为“民族广场”,并在周围建造了奥斯曼风格的高雅建筑。1899年,由雕塑家达鲁(Jules Dalou)设计的,安置在民族广场中央的大型雕塑“共和国的凯旋”(Triomphe de la république),在当年的法国国庆节隆重揭幕。自此,民族广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周围建造了后奥斯曼豪华风格的建筑,并逐渐成为地铁、轻轨和地区快线(RER)汇集的现代城市交通枢纽。

民族广场建筑风格顺应了历史变迁的节奏,保持了典型的巴黎风格。足够大的占地面积使其既可令人舒适放松又能承担繁忙的交通,而且历史遗迹至今仍清晰可见。

广场的面积与所在地使其自然成为民众集会的聚集点。如1841年到1963年间在此举行的大型王座嘉年华(Foire du Trône),火腿节(Foire aux jambons),众多始于巴士底广场(Place de la Bastille)、共和国广场及塞纳河左岸的大型游行活动都以民族广场作为象征性的终点。

民族广场承载了巴黎近350年的城市变迁,其命运和变化与法兰西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也必将再见证法国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