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70年从“人多力量大”到“人口危机”

发表:2019年11月02日
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

70年弹指一挥间,世界处于大变革时期,中国经济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和曾经出现的婴儿潮有关。人口的增多带来了人口红利,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有较大关系。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后续放开管制,中国人口被行政手段控制脱离正常状态。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同时,人口危机正在不断逼近。1949年之后,中国先后出现过3次婴儿潮。

第一次婴儿潮出现在1949年后不久。作为全球二战后婴儿潮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中央政府实行鼓励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率将近300%。1953年,中国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5.4167亿人。

中国怀抱小孩的父母们(Getty Images)
怀抱小孩的中国家长(Getty Images)

1958年春,一些地方进行了超社界、乡界甚至县界的生产协作。毛泽东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此表示赞赏。1958年4月15日,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提出“人多力量大”的观点:“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

由于农业集体化和大跃进运动导致全国性大饥荒,第二次婴儿潮出现在1962年后,高峰在1965年,持续至1979年。当时由于中国经济情况稍微好转,补偿性生育来势很猛,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间,平均达到33%,10年全国共出生2.5亿人。是中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

第三次婴儿潮出现在1986年至1991年,是因为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人们开始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而产生,这也称作回声婴儿潮。其中1990年是这6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此次婴儿潮出生人口总量虽不及第二次婴儿潮,但也有1.3亿人。

在经济学上,人口红利是指因为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所导致的经济成长效应。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2013年1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同时人口抚养比也在逐渐增高。人口抚养比也称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

中国人口规模的长期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开始进一步严格生育调节,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文“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短短10年内,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1970~1975年间的4.8降至1980~1985年间的2.6。1990~1995年间已经下降到更低水平,在2.1以下,此后一直处在低生育水平,2010~2015年估计为1.6,位于世界低生育率国家行列。

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官方于2014年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允许夫妻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两个子女;2015年底进一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201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比1980年下降了32%。2017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5.3%,还不到1980年的一半。

近日,一些城市陆续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出生人口的相关数据,呈现总体下降趋势。

从全国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较上年减少约200万,是连续第二年下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2019年8月5日对媒体表示:“政策调整效应在今年应该消失了,因为补偿性生育在过去3年中已经完成了。如果生育率不能回升,出生人口就会持续减少下去。”中国人口的变化,完全在政府的管制当中,从鼓励生育到控制生育,再到鼓励生育,这种行政手段管制人口的行为世间罕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