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常识 漫谈华人移民 (2)

发表:2019年04月25日
文/园丁

(接上期)

拓跋珪即北魏的道武皇帝。拓跋氏自称为黄帝后裔,到孝文帝时,为巩固政权,实行汉化举措,即迁都洛阳,改汉姓,断胡语,与汉人通婚,重儒教,祀孔子,设太学。也就是说,文帝将京城由平成(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下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改汉姓,宫廷内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提倡与汉人通婚和重儒教。当时释教也传入中国,北魏时也大兴佛教,这也是古代中国民族融合和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延续的一个例证。 

南北朝时,东北的鲜卑接受东晋册封,愿安置流民。这时期处于黄河中下游的不少汉人迁往辽东、辽西。前凉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因此也招致不少汉人西迁。在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 

到隋唐时期,中原的统治阶层中,就有被汉化了的鲜卑人和胡人。在曹魏时期曾实行华夏正音改革,规定礼乐制度以南朝制度为基础,并吸收北朝符合传统汉文化的部分。

拓跋珪(公有领域)
拓跋珪(公有领域)

到了隋唐时进入汉地的少数民族就全部被汉化,例如至今在安徽省池州深山有个金家村,这里的人就是被汉化了的匈奴王子金日磾的后裔。金日磾在唐朝时被朝廷派遣,率部到徽州讨伐黄巢起义军后,留在了南方隐居下来。

隋唐时在西部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开始汉化。黄巢农民起义失败后有汉人逃亡到了苏门答腊。 

到宋朝时北方的汉人在辽、金和西夏统治之下,但是由于汉人人口众多,又是农耕经济,汉文化和汉法(唐制、唐律、宋律)对他们影响至深,例如,金朝提倡“契丹汉人一家”,他们的官制、法律全仿照汉,提倡儒学。金被蒙古灭后,蒙古人按语言习俗将契丹与女真人划分为汉人和蒙古人,也就是说蒙古人不容契丹和女真人讲他们自己的语言,强迫他们被同化。在宋嘉佑四年(1037年)安南进犯,掳走大批华人。 

元朝是一个民族大迁徒,大融合的朝代。原在漠北的蒙古人进入内地后被汉化。而且胡人(包括西夏人、畏兀儿人、阿儿浑人、契丹人、女真人,康里人、钦察人等),凡是进入汉地的也都融入了汉族中。

元朝也是回族这个民族的形成时期,他们的先人是进入中国内地的外来种族(包括中亚的突厥人、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来中国以后,在伊斯兰教的整合下,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回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进入汉地的其他民族被汉化,主要原因是汉文化是神传的文明文化,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和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元朝时也有华人迁居琉球、爪哇、吕宋。 

明朝时广东人、福建人,就开始向东南亚迁居。从西域进入汉地的少数民族也融入了汉族,其中有一部分成为回族的先民。 

明朝晚期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率领两万五千将士从金门出发去攻台湾,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年末,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将台湾收复。在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光复台湾以后,台湾从此才迈入以汉人为优势的社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