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引热议 大陆药价虚高是谁的错

发表:2018年07月16日
【本报综合报导】近日,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因碰触高价药、卖假药等大陆社会痛点,而反响热烈。“谁制造了中国高昂的药价”这一问题,也引发舆论热议。《我不是药神》由大陆影星徐峥主演,该片讲述徐峥饰演的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
 
该片从6月30日开始点映,点映期间的票房就超过了一亿元。7月4日,片方宣布,电影公映时间从7月6日8:00提档到7月5日0:00,首日票房即破3亿。

《我不是药神》海报
《我不是药神》海报

 
该片取材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陆勇的真实故事。陆勇来自江苏无锡,2002年8月被确诊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移植需要配型,只能先吃药,稳定病情。当时的陆勇,需要花高价购买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名为“格列宁”的抗癌药来延续生命,一年的药钱就要30万。
 
2004年,陆勇意外获悉印度有仿制格列宁,吃这种药每月的花费仅4000元左右。陆勇也在病友群里分享了这一消息,之后很多病友让陆勇帮忙购买此药。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陆勇竟因“涉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被捕。
 
随后上千名病友集体写信请求对陆勇从轻处罚,一年后检察机关撤回了对陆勇的起诉。
 
《我不是药神》根据陆勇的原型做了适当的艺术加工,由徐峥饰演的主角程勇并非白血病患者,而是一名纯粹的药贩子。但随着与慢粒白血病人的深入接触,他意识到了他售卖的不仅仅是药品,更是这些人活下去的希望。因此,在警察开始查封仿制药时,程勇决定展开一场救赎,自己搭钱给患者提供仿制药。
 
影片中,警察将大批购买仿制药的患者抓起来,并要求他们供出幕后主使时,一位患病老太太求情让他放手的桥段,戳中无数观众的泪点。她说:“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你们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
 
在影片的最后,法院以走私、销售“假药”,判处程勇5年徒刑。
 
虎嗅网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电影批判的矛头指错了方向。文章表示,在现实生活中,诺华公司研制格列宁药品,花了超过50亿美元的成本,从1997年到2011年,在研发新药方面,诺华公司一共投入了836亿美元的成本,其中只有21种药成功获批上市。
 
对于制药公司来说,制药确实只是一门生意,但是如果药品定价太低,他们就会亏损,就会倒闭,到时候没有公司研发新药,只会让谁都没有新药用。
 
但有一个事实是,在国内被看作天价药的“格列宁”,在世界范围内价格并非如此昂贵。但在中国这个人均收入尤为落后的国家,却是卖得最贵的几个国家之一。
 
“格列宁”在中国的价格为23500元,香港为17000元,美国为13600元,澳大利亚为10000元左右,日本16000元,韩国约为3000元。在中国,申报药价成本时,除了各国申报药价成本时所含有的制造成本和研发成本之外,还会单独加上一个中国特色的成本——制度成本。药品回扣,关税,一、二、三级经销商、甚至灰色寻租的钱,都涵盖在制度成本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