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 贸易战或将倒逼中国加速变革

发表:2018年07月15日
【记者岳超报导】中美贸易战,已经正式开打。
 
7月6日,美国宣布对340亿美元中国进口产品的加税措施生效,而北京方面承诺将对美国采取对等措施。美国政府在加税中针对的进口产品价值,大致相当于美国一个月从中国的进口额,从锅炉、车床到工业机器人和电动汽车等818种产品将适用25%的进口税。中国北京政府已表示,它将开始对包括大豆、海鲜和原油在内的一份产品清单加征类似的关税。中国商务部7月5日在其网站上表示,在美国关税生效后,中国“必须立即予以反击”。
 
随后,两国都发布了进一步的加税产品清单,将涵盖的贸易总额分别增至500亿美元。双方针锋相对,似乎都已做好了打长期贸易战的准备。此前在今年6月,川普下令找出将对其加征10%关税的另外20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并威胁要对下一笔200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这样加起来增税的产品将达到4500亿美元。此外在7月5日,川普威胁要对至多500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而且是专门针对中国北京政府。据官方数据显示,美国2017年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商品总额为5055亿美元。

上海洋山深水港 (AFP/Getty Images)
上海洋山深水港 (AFP/Getty Images)

 
中美贸易战 源于制度冲突
 
分析人士认为,中美两国贸易上的冲突根源是制度层面上的。真正的担忧不仅仅来自贸易逆差,更是美国对中国的整体战略已经改变。在美国学术界、商界和政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美国过去主张的“交往战略”已经失败,是时候采取一种更强硬的方式处理和中国的关系了。 
 
北京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更加深了美国政府的忧虑。据悉,“中国制造2025”计划包括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
 
从美国的视角来看,中国目前的国家战略,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如果一旦实施将会带来以下问题:
 
首先是美国对市场公平的担忧。早在2016年,中国政府宣布了将投入1500亿美元,力争在2025年之前让中国的集成电路芯片产品在本土市场份额达到70%的计划,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普利兹克(Penny Pritzker)曾猛烈抨击了这种做法。她说:“这一史无前例的、由国家驱使的干预行为将会扭曲市场、破坏产业内的创新环境。导致该产业出现同钢铁、制铝、绿色产业相似的情况:全球范围内的产能过剩,市场价格被人为压低。不仅仅是美国,这些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将受到重大损害,被迫削减就业岗位。”
 
其次是美国对知识产权的担忧。“技术换市场”多年来一直是外国厂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准入条件。众所周知,中国主导行业发展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场,这其实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承诺的“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完全相悖。而近期中资企业在西方国家大举收购的浪潮,也是由国家在背后推动的行为结果,目的是动用国家的力量获取关键的商业技术、实现大规模强迫性的技术转让。中国的中央、省级和市级政府在与国有银行合作,推动建设工厂,尤其是制造存储芯片的工厂。根据美国的说法,这些新工厂往往依靠的是外国公司不得不转让的技术,那是它们作为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交换条件。而全球贸易规则是禁止强制性技术转让的。美国认为中方大肆收购外国公司以及技术是出于政府的利益,而非实际的商业目标。
 
此外,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中国会通过资质、认证等方式,限制外资企业在华的投资领域和发展规模,可预见的是,未来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空间将被压缩。美国商会指出,预设限制将会是国外投资进入“中国制造2025”产业或更广阔的中国经济的第一道屏障。
 
对此,美国政界和商界有许多人都有一个共识,即中国大陆高科技投资,其目的是挖空工业国家的技术领先地位;在某些领域,外国企业以后会很难获得机会。另外,中国国有银行将为目标行业的中国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这会导致全球产能过剩,进而可能会压低价格,颠覆市场经济知识产权的高投入高回报的运作规则和整个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创新激励体制。这将拖累全球创新的有序发展。
 
正因为这些原因,美国对中国北京政府启动了“301调查”,理由是“中国制造2025”的运营机制是非市场模式。报告建议加征关税的中国进口产品清单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行业,包含大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报告中关于中美贸易逆差的内容很少,真正讨论的是以“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代表的中国产业政策。 
 
相比之下,德国在2013年推出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工业4.0”战略,即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服务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Services)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也和“中国制造2025”类似,其关键都是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
 
虽然德国和美国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但德国“工业4.0”并没有引发两国之间的贸易冲突,这是因为德国是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下运作的,和“中国制造2025”由国家和国有企业为主体驱动形成鲜明的反差。
 
政府控制企业 加剧贸易冲突
 
中美制度不同,贸易冲突不断,其中最直接的案例,就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目前在美国频频受阻,例如正在风口漩涡中的华为公司和被美国商务部罚的伤筋动骨的中兴公司。
 
对中兴和华为海外受阻,国内的一大观点是美国要压制中国的科技发展,是遏制中国经济。
 
分析人士认为,这个结论过于简单。事实上华为和中兴都是美国公司很大的客户,从这个角度而言,打击中兴和华为,对美国商业利益也有损失的。
从纯经济意义上说,美国不担心华为、中兴等中国私营企业的崛起,担心的是其背后的制度:即这两家公司实际都是北京政府所操控。华为不光在美国,在欧洲、澳大利亚和印度也面临这个问题。中国企业现在已具备世界级企业的规模,但是它们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说是非常原始,中国企业对外反馈政府背景的信息很少。市场经济和法制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披露。美国社会不知道这些企业跟政府的界限和关系,对中国企业不透明的背景产生深刻的担忧。这是问题的关键。在中兴的事件上,中兴对美国政府的欺骗和隐瞒事实,更加强了美国社会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
 
事实上,这种担忧很早就开始了。从奥巴马时期开始美国就阻止中国科技企业收购美国公司。清华紫光曾在2015年试图以2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爱达荷州的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但美国监管方面的担忧使交易落空。川普政府则在去年否决阻拦了中国投资者对莱迪思半导体(Lattice Semiconductor)的收购。而华为公司更是很早就被美国拒之门外。白宫还在一份200页的报告中,将美的集团、中国化工、中国中车、中国商飞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清华紫光、华大基因等,也列入了黑名单。 
 
分析人士认为,从根源上看,同样是科技公司,中美企业的创新模式和制度基础完全不同:美国是自下而上,基于对科研和大学的投入来推动国家的创新。而中国是国家主导产业。近40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动用财政资金,自上而下地刺激创新,并表露出强烈的政策意志,“中国制造2025”更是突出了政府的主导地位。这种制度差异,也导致中美两国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分歧。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目前的贸易战,实际是两国因制度差异,而长期积累的矛盾和不满所造成的。
 
贸易战或将倒逼中国加速变革
 
终上所述,中美两国贸易长期的摩擦,是源于中国企业用非市场的模式大规模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是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解决中美之间的制度冲突唯一的办法就是中国要加速市场化的改革和法治,需要中国的体制透明化,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依法治国,即改变现行的政治体制。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贸易战持续,如果川普政府真正的能迫使中国北京政府做出让步,相应调整关税对等、市场准入机制对等,那么真正受益的,将是中国的企业和民众。
 
试想,如果关税对等、市场准入机制对等,对中国民众而言:中国人在国内就可以买到外国优质奶粉和儿童食品,而用不着托人到香港或澳洲代购,付出比当地人高出三到四倍的价格;中国人在国内就可以买到与欧美同等价格的高档奢侈品,而用不着出国抢购;中国人在国内就可以平价购买外国高档车,而无须花费比美国人贵一倍的价格;中国人在国内就可以买到美国的人寿理财保险,不必购买中国那种充满欺诈的理财产品,而美国的人寿理财保险,论性价比,是中国同类产品的5倍;中国人在国内院线就可以自由选择观看好莱坞大片,而不会局限于全年总共只有34部。中国人可以自由地汇款出境,购置外国的商品或房产……
 
同样,如果外国企业在中国受到与中国企业的同等对待,猜一猜会发生什么?外商将在中国开设更多独资企业,中国人将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以及伴随的劳工权益保障;如果外资和中资公司能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竞争,中国公司也会因为竞争压力而努力改善产品与服务,进而优化中国的本土产业;另外,竞争的压力,也会激发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的创新激情和能力,不至于长期依赖对外国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盗窃,等等。
 
分析人士认为,在中美贸易战中,美国的利益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在相当程度上是一致的;真正与美国政府产生冲突的,是中国政府中的利益集团,而不是中国大陆的民众。中美贸易战如果持续,最终或将导致中国北京政府做出让步,或许能为中国大陆带来政治体制上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