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东北鼠疫横行 伍连德一人拯救全东北

发表:2021年10月18日

伍连德(Wu Lien Teh/Goh Lean Tuck/Ng Leen Tuck,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星联,生于英属马来亚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州),籍贯广东新宁德行都(今台山市四九镇下坪西边巷村)。著名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与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10年末,黑龙江傅家甸(今哈尔滨道外区)突发鼠疫,持续六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吞噬了六万多条生命。

鼠疫席卷哈尔滨

1910年10月21日,中俄边境小镇傅家甸,二道街张姓木铺,来了两名风尘仆仆的伐木工。两人面无血色、神色慌张,似乎在躲避着什么。

店老板打听下,两人说他们从130里外的俄国大乌拉尔站来的。半个月前,大乌拉尔的工棚里,7名中国伐木工人暴毙。俄国人大惊失色,不但焚烧了工棚和工人们的衣服行李,还把其余的工人都赶回了中国境内。

伍连德任海港检疫处处长时所摄。
伍连德任海港检疫处处长时所摄。

店主好心将两人收留安顿,几天后的10月25日,二人在店内暴毙。同一天,同院房客金老耀、郭连印也相继死亡。四个人症状相同,发烧、咳嗽、吐血,很快死亡,死后全身发紫。

这一天是宣统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被公认为是东北大鼠疫的发端。后来经考证,其实早在1910年春夏之交,西伯利亚就已经发生了疫情,在旱獭猎人中迅速传播。但西伯利亚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再加上俄国方面控制严密,疫情没有扩大。

傅家甸民房低矮,街道肮脏,极利瘟疫传播。病人先是发高烧、打寒战、头痛、骨痛,然后胸闷、干咳、咳痰带血……不久即窒息死亡,死后皮肤呈青紫色。

11月8日,疫情就传到了“北满洲”的中心城市哈尔滨。

当时的清政府无力应对瘟疫。1910年12月初,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收到了俄日两国的照会,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名、保护侨民为由,要求派驻军队独揽中国防疫工作事宜。

经历过中日甲午海战、沙俄入侵东北、且早年留学美国的施肇基深谙日俄图谋,予以回绝。

正当施肇基发愁谁能主持防疫大局之时,他猛然想起,5年前随清政府宪政考察团到各国考察途中,在南洋槟榔屿遇到的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

临危受命  迅速确定疫情源头

当时伍连德已从南洋归国两年了,正在天津陆军军医学堂任帮办(副校长)。1910年12月2日,隆裕太后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调查并开展防治工作。

伍连德临危受命,12月24日,率助手即陆军医学堂高年级学生林家瑞到达疫区中心傅家甸,开始防治工作。

当时人们只是怀疑是鼠疫,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已经在疫区工作了一个多月的姚医生观察,认为瘟疫是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传播的肺部炎症。再加之冬天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一旦室内一人染病,很容易全家感染。而当时已知的鼠疫是通过跳蚤和老鼠传播。

1910年12月27日,傅家甸一名与当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疫死,伍连德决定解剖尸体确定病因。

这是东北乃至全中国境内第一次尸体解剖。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尸体解剖无疑是对死者的大不敬。而且,当时中国的法律也不允许解剖。所以整个过程是严格保密的,连死者家属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1913年11月22日,尸体解剖才被法律所允许。由此可见伍连德的学识和胆魄!

伍连德从病人尸体的人体组织和血液中发现了鼠疫杆菌,流行在东北的恶疾正是鼠疫。确定了它是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的肺鼠疫,不同于当时已知的鼠疫。

伍连德立即向外务部发去电文,报告此事,并且提出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傅家甸等措施。

研究成果不被认可  顾全大局决定辞职

自从1894年发现鼠疫杆菌后,医学界普遍认为鼠疫杆菌是由跳蚤咬了染病老鼠后,又咬人才得以传播的。现在称之为“腺鼠疫”。当时人们的思路还在灭鼠中。

伍连德的成果没有被同行接受,俄、日、法等国专家无一赞同。

日本著名学者北里柴三郎(鼠疫杆菌的发现者)的学生前来调查病因,认为伍连德所谓的肺鼠疫,简直如痴人说梦。

主管俄国铁路医院的犹太人医生哈夫肯,当时虽然只有28岁,但是参加了19世纪末的孟买腺鼠疫防治工作。他也不认可伍连德的观点,认为灭鼠是控制疫情的唯一途径。

同时,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法国医生迈斯尼(Mesny•G),年长伍连德十几岁,两人虽然熟络,但同样全面否定了伍连德的判断。迈斯尼也认为灭鼠是唯一途径。并且迈斯尼还去奉天(今辽宁)拜访了时任东三省总督锡良,说伍连德少不更事不足以主持东北防疫,强烈要求锡良任命他为东三省防疫总医官,取代伍连德的位置。锡良婉言拒绝了迈斯尼的要求,而是让他到哈尔滨看看情形再说。

为顾全大局,伍连德决定把这个东三省防疫总医官的职位让给迈斯尼。当晚,伍连德就向外务部右丞施肇基发送辞职电报。一天一夜之后,伍连德收到施肇基回电:迈斯尼之职务已予停止,伍医生可以照常继续其防务工作。

此时,疫情沿着铁路迅速扩散:龙江、呼兰、长春、奉天,甚至河北、山东……锡良向朝廷告急,形容那里疫情“如水泻地,似火燎原”。面对汹涌的疫情,北平(今北京)亦呈乱象,各国使节人人自危。当时俄国规定中国人一旦有鼠疫的嫌疑就立即驱逐出境。

施肇基接到伍连德辞职电报时的压力可想而知。

鼠疫专家死于鼠疫  伍连德重获民众信任

迈斯尼被解除职务后,负气来到俄国铁路医院。在他的请求下,哈夫肯把他带到传染病房。迈斯尼只穿了医院为他提供的白衣、白帽和橡皮手套,连口罩都没戴就为这些鼠疫病人进行了检查。

三天后,迈斯尼头痛、发烧。而后,脉搏加速,咳嗽不止,乃至全身发紫。这位法国医生来到疫区仅仅十天,便感染鼠疫不治身亡了。

一位治疗鼠疫的专家竟然死于鼠疫!举世震惊。此前,俄国人认为只要保持卫生、消灭老鼠就能保证疫情不在俄人居住区泛滥,但迈斯尼的死打破了他们的乐观。

俄国防疫局封闭了迈斯尼住过的大饭店,将他的衣服、用品付之一炬,并用硫磺和石灰酸对所有房屋进行消毒。

此时,就连一向自负的哈夫肯医生也不得不戴上了口罩。

这件事情打消了人们对伍连德的种种轻视和怀疑,他们对伍连德的态度也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对于他的要求,没有人再敢怠慢。伍连德成了人们抵抗这场大瘟疫的唯一指望,真正成为这场国际防疫行动的主帅。

火葬 扭转乾坤

在实施隔离法一段时间后,疫情并未缓解。东北当年的12月到次年3月,积雪达五寸到七寸高,无法挖开土地埋葬,疫毙的尸体在雪地上连绵至一里开外,鼠疫杆菌在尸体上能够存活数周到数月之久。伍连德意识到,只有两种办法可以阻断鼠疫通过尸体传播,一个是深埋,另一个便是火葬!

中国人历来有入土为安的习俗,对待父母先人的遗体更加尊重备至。在传统观念下,“焚尸”简直不可想像。即便是生长在海外的伍连德,也不敢贸然挑战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他思来想去,唯有上书朝廷,请皇帝下道圣旨才能平复民间的反对。

摄政王载沣见到奏章后大怒:“什么!你让我为焚烧尸体专门下一道圣旨,这不是要贻笑天下吗?”

施肇基道:“臣以为是功在千秋,开一代风气之先,流芳百世之举。摄政王于此紧要关头,若能当机立断力挽狂澜,必能成为我大清中兴之君。”

伍连德焚尸的请求对清政府震动很大。以至于三天以后,他们才收到外务部发来的电报:准许伍医生之请,可依计划进行。

1911年1月31日,在哈尔滨城北的公共墓地,伍连德雇用了200名工人,把棺木和尸体以100为单位,分成22堆,火葬净尽。在伍连德的要求下,无论是何时死去的鼠疫患者,全部火葬。其中1002具尸体是从坟墓中挖掘出来的。

这天也是宣统三年大年初一,人们按照伍连德的要求,燃放了比往年更多的爆竹,爆竹里的硫磺同样有消毒之效。从此之后,傅家甸疫情死亡人数开始下跌。

所有的努力开始奏效,1911年3月1日,哈尔滨的疫情报告出来了——死亡人数为零。其它各地也相继控制住疫情。伍连德通过现代医学方法确定了鼠疫是由呼吸道传播,在四个月之内控制了疫情。

防疫成就获认可

当时,伍连德提倡“分餐制”,并为防疫而设计的较为紧致、实用的“伍氏口罩”(两层纱布中间夹有药棉)在后世得到了极大发展和广泛使用,并且被认为是N95口罩的始祖之一。同时,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

东北三省防疫的成功,使防疫总指挥伍连德名扬四海。清王朝赏伍连德医科进士、陆军蓝翎军衔,于紫禁城受摄政王召见、获二等双龙宝星,奉天总督授金奖。

医务人员获此殊荣,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除此之外,沙皇政府封赐他二等勋章,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衔。

后来伍连德先后领导防疫工作,控制了1917年绥远鼠疫、1919年哈尔滨霍乱、1920年中国东北鼠疫、1932年上海霍乱。

1935年,伍连德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提名。

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此消息于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披露。据悉,伍连德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