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奉孔子的日本商界之父 (4) 读《论语与算盘》悟儒学哲理

发表:2018年12月14日
文/刘如

日本新的年度从每年四月份开始,这之前毕业的大学生,总因人才过剩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现代的高等教育,为何培养了一大群的精英,却无用武之地,人们越来越感到竞争的疲惫和前路的迷茫。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涩泽荣一早就预见和解答过这个问题。跟我看到的今天的教育问题不谋而合。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早早懂得这个道理,必定人人皆能做到心中有数,人尽其才并非难事。

下一年度的应届毕业生,为使自己解脱这样的困扰,最好从中学就定下适合自己的目标。读一读这位实业界先驱对后辈的教导,定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得出适合自己的答案。

孔子像 (123RF)
孔子像 (123RF)

人才过剩,求职难?原因何在?

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有“人才过剩的一大原因”这一章节。也就是说,涩泽荣一在晚年教育后辈时,曾亲自论述过这方面的问题。

他首先从经济现象切入,告诉大家,需求与供给的原理在经济领域存在,同样适合于看待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一关系。

他认为,如今(1931年以前的日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过多,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就不甘心从事低等工作,虽然这样的志向也符合情理,无可厚非,但是人们不能忘记现实,现实与个人的愿望不会总是一致的,概括地说,社会里各行各业都需要,不会千篇一律,各种各样的人才都需要,不会只需要高等人才,哪个阶层都有,都需要有人去做。但是有一个现象人人皆知,那就是居于上层领导地位的人绝对只是少数而已,如果人人都因为受过高等教育而不愿意从事受上级管理和吩咐的低等工作,也就是说,人人都要居于上位,不肯低就,不愿意听从指挥,觉得低等工作委屈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那么必然出现大批人才争夺极少数职位和有限的工作种类的问题,这是必然的现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无法回避高等职位属于少数的问题。那么如果社会不停地大量培养高等人才,毕业后的竞争会出现什么局面,大多数人会得到何种结局,已一目了然。

日本商界之父——涩泽荣一
日本商界之父——涩泽荣一

教育方针出了问题

在以上的论述中,涩泽荣一讲到了所谓的高等教育,然而,他并不认为这样的高等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他说,现代教育的方针出现了问题,以为一味地灌输知识就够了,最后培养出技术高超,缺乏修养的大量相同类型的人,他们不懂屈居人下,傲慢浮躁,只会自命不凡,动则抱怨,这就是忽视精神修养方面的教育所导致的可悲结果。这样一来,人才的供给过剩就是必然的。

这段话已经点出问题的实质,大量的社会工作需要人做,但是这些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很容易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高等教育的年头长,付出的经济上的代价也大,所以不仅会自命不凡,不肯屈居人下,也不肯吃亏,心里无法平衡与受低等教育的人干同样的工作,最后导致这样的后果。正所谓高不成低不就,内心非常矛盾,早知道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最后还是落得个从事一般工作,跟中等教育做的一样,何必当初要费尽心力攻读大学。人们最后就会面临这样矛盾的结果,内心的失落很难平衡。因此我们真的有必要从新衡定教育的实质。

涩泽荣一在《论语》中学到君子的处世之道,就运用于商业的组建。懂得经商不重个人私利,选人看有德者,为的是百姓和国家的富裕,有了财富则贡献社会,实践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
涩泽荣一在《论语》中学到君子的处世之道,就运用于商业的组建。懂得经商不重个人私利,选人看有德者,为的是百姓和国家的富裕,有了财富则贡献社会,实践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

古代教育非常简单 人才却各种各样

针对教育带来的问题。涩泽荣一说,尽管古代的寺子屋(江户时代普遍存在的以识文断字,学习实用生存技能,也就是读写算等专门技术知识为主的,由寺院办的民间启蒙教育,跟我国古代启蒙教育还不是一回事,偏重生存教育,技能教育,与现代教育有相似的地方,注重实用性,面向武士低级以下的普通百姓。)在当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教育,似乎不值一提,很不满意,但还是有其巧妙的部分(道德启蒙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只是同一个教学内容时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未来各自发展的方向,发挥各自特长和能力,孔子弟子三千,个个才能都不同)。

他进一步解释说,过去的教育方式非常简单,教科书也就是四书五经等,可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是各种各样的都有,以前的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长于思考、理性的人,或者头脑灵活的人,就明白自己适合走何种路,于是就会朝着自己的方向继续努力;而听不懂深奥道理,或者觉得自己脑子愚笨的,就不会脱离现实地生出妄想,自己就会做出适合的选择。安心从事普通或者低等的工作。

今天的教育虽然能够让所有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宗旨却错了(不以品德修养为学问的本质,而是技术知识的灌输)。因此,学生们不懂考虑(连老师也一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不管各种条件是否合适,都非常自负地认为既然都是一样的人,谁都一样可以成为高级干部,高级职员,完全不懂全面考虑和衡量现实的条件,造成今天的恶果。

活出自己的风格和价值最重要

先驱者的道理说的多么正确,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自身特长不同,性情不同,古代的人们都很明理,也很本分,就不会像今天的人那样盲目——整个社会都为了成为人上人而争得头破血流,一旦被淘汰,又如同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而消极郁闷。可以说现代忽视人格的教育,脱离本人特点和社会现实的盲目追求,人人不甘屈居人下的观念,才是各种问题的实质,也才是导致人才过剩,求职难的根本所在,痛苦来自抛弃传统做人的价值观的变异思想。

一个人如果是真正高尚的,就会善良,乐于助人,就会懂得不得志,也要独善其身,若真的有朝一日得志,必定兼济天下,也就是兼善天下,想的也不是自己个人的荣辱。能进能退,能屈能伸,这才叫做真正的受过高等教育。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容量领导整个事业。

当年涩泽荣一弃官从商,被人劝阻,因为明治前后,商人被人看不起,他却知道自己的才能合适做这个行业,还知道尊贵与否在于自己做事是否正当,能否心系社会,不存私心。不在干什么职业。尊贵与否,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为人。他的功绩与受到的荣誉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未来的学子,应该冷静思考自己的特点,早早确定将来合适自己的路,没有必要划定所谓工作和职位是否高级,对社会有意义的都是有价值的。活出自己的风格和特长才会幸福,陷入求职难的痛苦和困扰当中实在没有必要。

涩泽荣一也曾盲目追求

其实,涩泽荣一这位商界巨人,年青时也曾盲目追求,下面看看他的实际教训,作为一个良好的借鉴。

在该书《一生中应走的道路》这一节中,他这样写道:“我于十七岁的时候,就立下了将来成为武士的志向,因为当时的实业家们,跟农民一样,受人歧视,社会上几乎不把商人当人对待,处境实在太恶劣了。”也就是说,他看到日本幕府末年的状态,武士才有地位,商人被人鄙视,而他那时很年轻,很不成熟,不甘被人这样对待,心中非常不甘心,觉得出身在武士家庭即使没有学识,也能获得高等的待遇,实在太不公平。于是,他说自己:“再也不甘心作为农民或者商人度过一生,想要成为武士的念头越来越强。”

就这样,他曾盲目地为了摆脱低等的身份,不顾自己是否适合参政,而单纯地为了变成武士,走过了一段弯路。就这样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一直走到了政坛,任职于大藏省,也即是我们说的财政部。他说自己深深痛悔,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荒废了。

直到明治四、五年,他才下决心离开政界,投身实业界,实际那才是真正适合他的志向。

他说,直到那时,他才发现,从政并不适合他的性情和才能,他反思自己:“我年轻时的志向缺乏自知之明,不符合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感到无奈迷惘和动摇。”他感到非常遗憾,如果不被身份的高低所左右,冷静分析自己的条件、性格和才能、素质,能够本分地、踏实地做好自己最擅长的商业上的业务,必定早早就积累了多出十几年的实业经验和素养,会比现在更有成就。遗憾的是,由于年轻时的盲目追求,看不起商人的身份,“白白浪费了一段宝贵时光。”他希望后人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可见,涩泽荣一是在劝人要理性看待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不要盲目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为了个人自尊,提高身份而努力,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安于本分,踏实做事,做有价值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更加重要。同时他也看到,人们看不起商人,是因为商人当时完全不懂以仁义之道经营事业,一味追逐利益,人格低下,才是问题所在。

摆正义与利的关系  走出误区

那么不当武士,如何被人尊重,提高地位呢?他从小学过的《论语》等儒学让他冷静下来,思考自己作为有汉学修养的人,难道不当武士,不从政,就不是君子了吗?到底学习儒学的目的是什么?他清醒地看到,武士阶层,受过汉学教育,懂得孔孟之道,但是却走了极端,以为君子就不能讲金钱,躲避从事商业,对经营避之不及,造成了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如果经营商业的,从事经济活动的是仁义的君子,钱和利益不就能造福社会了吗?

事实上,他指出:人的生存,教育,人与人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国家各项开支,哪里都需要钱,人人都不去赚钱,何来的收入,何来的经费,国家经济如何变好,国家如何富强?可惜后世的儒学者,走入一个狭隘的理解,把金钱和仁义修养对立起来,完全曲解了孔子的学问。传统的道德教育,初衷是为了矫正世俗贪婪之风,可是却走向排斥金钱的极端,这就离开孔子的真正教导了,于是他再次拿起《论语》,反复研读,越来越清醒,孔子从不排斥金钱财富,只是让人正当获取,正用财富。

那些后人偏激的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本意是劝人不要堕落,不要见利忘义,没想到人总会走极端。于是变成了君子避开金钱,经商的都是没受过汉学教育的人,以至于商界变成卑鄙低贱的代名词。

所以,他才决意从新还原孔子教导的真意,将孔子的《论语》作为办实业的指导,以现代资本经济的方式,实践儒商的宗旨,创造正当的财富,用来富国济世,福泽社会,这本来就是儒生的大志。

也就是说,他用他的人生,告诉后人,任何职业,只要是做法、心态符合仁义之道,就没有罪恶,如果能救济社会,无论你做任何一种工作,不分大小,不分高低,都是高尚的,都是尊贵的。就看你自己如何来实现。实际是在鼓励人只管关注自己适合的东西,不要好高骛远,要踏实本分,并心怀仁爱之心,这样一来,任何一个理想,任何一种事业和工作,都不会低贱,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他的确以自己的人生,证实了这一点,让今天日本的商界不仅提高了地位,基本上成为最受尊重的主流阶层。

总之,他就是反复教导青年学子,只有人格高尚,并用高尚的修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理想,才是真的变成为高贵的人,才能真的被人尊重。成为人上人。而不在于从事什么种类的职业,也不在于职位的高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