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射习近平 《崇祯》遭下架

发表:2023年10月31日
记者黎小葵综合报导

近日中国已故明史专家陈梧桐再版著作《崇祯:勤政的亡国君》遭到全面下架。不过,该书原版《崇祯往事:明帝国的最后图景》在大陆二手书网站上,价格比原价飙涨几十倍,引发关注。

越是“勤政”,越亡国

《崇祯:勤政的亡国君》是《崇祯:勤政的亡国君》的重印版,新版书的封面宣传语是“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

左图:中国于9月出版的新书《崇祯:勤政的亡国君》;右图:崇祯皇帝肖像(公有领域)。
左图:中国于9月出版的新书《崇祯:勤政的亡国君》;右图:崇祯皇帝肖像(公有领域)。

书本内容简介则进一步说明:“从财政、党争、军事、用人等角度,带领读者看懂崇祯皇帝如何昏招迭出,走上亡国之路。”

该书讲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亡国之路,根据中国大陆图书零售网站北京图书城简介,该书于今年9月1日出版,出版商为文汇出版社,作者为已故中国历史学者陈梧桐。

谈到大明末代皇帝崇祯(1611-1644),被指“生性猜忌多疑”、“毕生独揽大权”,“不善与官员放心合作”。崇祯皇帝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先后诛戮袁崇焕等18名封疆大吏,导致无人协助解决内忧外患,最终导致亡国。

崇祯皇帝自谓“朕非亡国之君”,把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崇祯皇帝“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大明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崇祯在位十七年,被李自成推翻,上吊身亡,年仅33岁。 

2020年,一篇网易号文章《观历史言行:崇祯亡国时候,所有人都等他下令》暗指习近平统治方式与明末皇帝崇祯有相似之处,结果该文遭到删除。自此以后,有多篇谈及明末历史且有“借古讽今”倾向的文章皆遭到封杀。 

拥有写书及编书经历的张耀宇(化名)告诉美国之音,中国出版业界人士推测,“崇”书再版被下架,主要是书评中的这句“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触犯了禁忌。而“勤政”是中国领导人喜欢拿来自夸的形容词,“你把这个和亡国联系到了一起,肯定会出问题。”

翻查过往资料也可见,中共官媒曾多次以“勤政”一词形容中共总书记习近平。2022年2月,官媒就以“习近平的春节记忆,勤政篇”为题,发表宣传习近平的文章。

时事评论员袁斌表示,《崇祯》为何被查?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让读者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习近平,是因为他们在两者之间发现了高度的相似性,从而触动了中共“舆论维稳”的神经。

袁斌认为,不能说习近平不勤政,但他跟当年的崇祯一样,整天忙忙碌碌,折腾来折腾去,出的都是昏招,用的都是小人,主观上想保党,客观上却在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无怪乎网民封他为“加速帝”。

出版业者尽量避开政治话题

一名从事出版业近20年的李璐(化名)也表示,她的工作重心也从出版讲述社会现实的原创书,转变成出版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书,或是只涉及动植物、天文学等纯科学类的书籍,“比较不会有敏感内容”。

美国之音指出,对照上述2名出版业界人士的说法,尽管业者们避开政治话题,但据《2021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与“马列”有关的书籍增速最高,同比销量年增近50%,在实体通路的年增率更超过300%,主要是受政策性书籍带动。至于学术文化类年增则同比超过20%,主要是受党史相关书籍带动。

除了要避开敏感的政治,还要避开美国人撰写的书籍。出版社编辑林烨(化名),就讲述了他花了8个月时间才拿到申请书号的经历。

他说,从2020年翻译完成申请书号时,就被告知因“美中关系不好”,由美国公民撰写的书籍都很难拿到书号,要推迟出版。“这本书提到了宗教对于意识形态的控制,很容易被理解成是影射现在的政府。”此外,该书内容还以调侃口吻提到苏联时期的共产党。按照行业的惯例,他未拿到审查部门白纸黑字的文件,也不知道对于美国作者的审核要持续多久。直到2022年8月他终于拿到书号。

根据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通知:“涉及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时期重大事件和主要领导人选题”是十二类“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内容选题”之一。

报导指出,尽管送审通过的文稿内容和最初的翻译稿已相去甚远,但他仍担心基于反美情绪加以挑剔而遭人举报。林烨透露,他甚至不敢宣传这本书。

李璐则提到,中国大陆对书籍内容的审查不是新鲜事。她从事出版业约20年,“一般做了很多年的编辑,都会知道什么样的题材是比较敏感的,在编辑的时候也会注意一下”,以往遇到太过激烈抨击中国政府的语言,就必须进行修改;太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内容,到结尾时则需要增加官方所言的“正能量”内容。

尽管如此,她直指从2018年起,仍会常听到有同业的书被下架或封锁。但究竟因为哪一句话触犯了哪一条规定而被处罚,却不得而知,大家都在“看似没有规则却又处处有规则的环境中运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