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永安寺白塔 / 中国著名古佛塔之六

发表:2022年12月23日
北京北海永安寺白塔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北京北海永安寺白塔(Czzhermitr/Wikipedia/CC BY-SA 4.0)
北京北海永安寺白塔(Czzhermitr/Wikipedia/CC BY-SA 4.0)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北海原为辽燕京城东北郊的一片湖泊,名金海。中有小岛名瑶屿,辽在此建“瑶屿行宫”。

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北宗汴梁(今河南开封)的艮岳园,建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即北海)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亦称太宁宫)。

当时把挖“金海”的土堆建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广寒殿”等建筑。

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三次扩建琼华岛,重建广寒殿,作为帝王朝会之处。以琼华岛为中心,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气派的皇家御园。

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对“万岁山”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

明天顺二年(1458年),再次对北海进行扩建,但明万历七年(1579年),广寒殿坍毁,人间天宫的主景建筑从此化为乌有。

清初顺治八年(1651),在广寒殿废殿的基址上建起了一座白色藏式喇嘛塔,并在塔前建寺,从此,琼岛又名白塔山,亦名白塔寺,公元1743年重修后,更名永安寺。

1925年,北海开放为公园。岛上遍布殿阁亭台,宛若仙境。

白塔立于琼岛中心,坐北面南,为永安寺的最高点。塔以南依次有善因殿、普安殿、正觉殿、法轮殿、山门、牌坊,从山顶延伸至山下,岛与岸之间有永安桥相连。

永安寺地处官苑之内,美轮美奂,富有皇家气派,所有殿顶以黄绿两色琉璃瓦覆盖,殿脊上雕有龙形图案,寺中山石亭台的配置,亦如皇宫御苑,与园内别处景致浑然一体。

白塔的历史

北海白塔据建塔石碑记载,为民族和睦,清顺治八年(1651)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觉殿为山门)。

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

白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白塔自建成以后进行过多次修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历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发生地震,白塔被震毁。

《清史编年》中记载:“七月二十八,巳时至酉时,京师大地震,声如雷,白昼晦暝,势如涛,顺德、德胜、海迨、彰义等城门被震倒,城墙塌毁甚多,宫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二十九、三十日又大震,通州、良乡等城墙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黄黑水及黑气。”在地震的两年后,重修白塔,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重修完成,并在琼华岛的东南山腰处立碑纪念。

雍正八年(1730年)夏历八月二十九日,北京地震,北海白塔再次损坏。史料记载:“派监修随查塔身,塔座彻底内裂,必须全行拆重修。”雍正十年(1732年)才告完成。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被损。宝瓶向西歪倒在天盘之中。据说白塔上“十三天”下的石座也被压碎了,导致“十三天”歪斜。在修复时,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舍利。

据北海白塔史料记载,与多数覆钵式塔不同,该塔内部中空,里面建有佛龛,以银盒奉舍利子,地下有藏井,藏有旱船、喇嘛经文、衣钵和佛教法物以及织品、五谷、药材、茶果等贡物。

白塔塔尖(Reinhold Möller/Wikipedia/CC BY-SA 3.0)
白塔塔尖(Reinhold Möller/
Wikipedia/CC BY-SA 3.0)

白塔的建筑特点

塔身全部为砖、木、石的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塔身为覆钵式,因此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须弥座。

塔座边长18.2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塔刹。

顶部为两层铜铸镏金华盖,下层为地盘,上层为天盘。地盘重约2000多公斤,下面铸有4个预埋的铁环,悬挂着4根粗大的牵杆,牢固地将整个华盖与塔身连在一起。地盘下面挂有16个铜制风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铜铃成六角形,外面铸有六字箴言,风铃内挂着十字悬垂,下面坠有十字交叉的风叶。

塔顶放有一个9两重的纯金舍利盒,盒内有朱砂,奉释迦牟尼佛牙1颗,舍利子18粒。

天盘直径约3米,重约1500公斤,铸有浮雕的轮、螺、伞、盖、花、瓶、鱼、结,这8种图案均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天盘中间成半球形圆顶,圆顶的上端有矩形底座,在矩形底座之上托有鎏金火焰宝珠塔刹,包括铸铜镏金半月和太阳,月下日上。日上为倒卷莲花须弥座,托有巨大的桃心,心的四周为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佛法如日月一般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眼光门上的十相自在图 (Wikipedia/CC BY-SA 3.0)
眼光门上的十相自在图
(Wikipedia/CC BY-SA 3.0)

塔身正南面是“时轮金刚门”,也叫壶门式眼光门,中间为木质红底金字的“时轮咒”,即所谓“十相自在图”,系“杭、恰、嘛、拉、哇、日、呀”(音译)组成的七字藏文图案,有“吉祥如意”之意。周围用钳子土烧制的西番莲花饰。这组字图为清代藏传佛教著名领袖章嘉国师亲手所写。

整个塔身有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这是为塔的木构架通风之用,以防塔内木料潮湿糟朽。塔四周有汉白玉石栏环绕。通风孔的纹饰雕刻繁复华丽,包括蝴蝶、芭蕉扇叶、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画像。

塔内部有立木一根,为白塔主心木,柏木制,高约30米,从塔基处直通刹顶。

附属建筑

塔前有一座小殿,名“善因殿”。为仿木琉璃建筑,双重檐,面宽4.4米,上为圆亭式铜质筒瓦镏金宝顶;下层方形,覆盖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前山墙有五株三交云蜿格扇铜门四扇,铜质抱框,内有四扇琉璃门。

殿中原供铜质镏金“大威德金刚”佛像(传说为文殊菩萨化身,有三十六只手,三十六只眼睛),俗名“镇海佛”,传说白塔下有一口海眼,用此佛身才能镇住,以绝水患。佛像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殿内墙面用455块塑有佛像的琉璃砖镶砌而成。

白塔的军事价值——警戒

白塔塔顶标高112.4米,建成时是北京城内的至高点。白塔下的善因殿后面设置了五杆刹竿,也就是寺庙中五杆悬挂经旗的旗杆,俗称五虎号杆,下面设置5个炮台,称为白塔炮台或五虎炮台。五虎号杆分别悬挂青、黄、红、白、黑五色龙旗或灯笼,蓝、白、红、黑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

北京城内九门也分别设置5个炮台、5杆旗杆,旗杆上白天悬挂着龙旗,夜里悬挂着灯笼。遇到紧急情况,以放炮为号,白天以旗号,夜间为灯笼指示方位。一处放炮,别处也纷纷放炮响应。官兵可据实以动,保卫京城安全。乾隆皇帝在《塔山四面记》中就有“畏民岩”、“防急变”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