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轶事和故事 (十二) 忆海钩沉

发表:2017年06月28日
(接上期)
文 / 园丁

老北京东安市场 (张希广/维基百科)
老北京东安市场 (张希广/维基百科)


古北京的经济和交通
 
谈到商业市场,清朝在北京城内和正阳门(前门)外兴起的一些中华老字号也是个商业发达的标志。比如六必居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改称现名;王麻子刀剪铺创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以制作出售清真酱牛羊肉出名的月盛斋,创立于乾隆十四年(1775年);以经营绸缎、洋货出名的瑞蚨祥始创于济南,创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北京大栅栏(读“大石栏儿”)设店;荣宝斋创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天源酱园创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同仁堂药店和内联升鞋店创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吴裕泰茶庄创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地点位于东四北大街,原名叫吴裕泰茶栈(zhàn)。其它还有东来顺、张一元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有一个关于都一处的小故事,在此多写两句。这个饭店在前门大街,在乾隆三年(1738年),由山西人王瑞福创办,当时叫王记酒铺。现在都一处的特色菜有炸三角、乾隆白菜、芥末鸭掌、乾隆鸡、回锅肉等。传说在乾隆十七年,有一次皇帝微服私访,回宫时已近深夜,路过前门大街皇帝想在宫外吃饭,别的饭店都已经打烊,只见此处还在营业,于是皇帝与随行进来,点菜吃饭。临走皇帝夸奖店家说“这么晚,你们还在做生意,饭菜做的又这么好吃,朕赐你店名就叫都一处吧”。乾隆皇帝回宫后,御题“都一处”三字,令人制成匾,派太监将匾送至店中。王瑞福将匾悬挂店门额,将皇帝坐过的太师椅铺上黄缎子供奉起来。从此饭店生意兴隆异常。 

都一处烧卖(前门大街店)
都一处烧卖(前门大街店)


老北京东洋人力车(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老北京东洋人力车(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在王府井有一个东安市场,最初这个市场是在光绪年间形成雏形。当时这个市场是由聚集在东安门大街紧靠紫禁城的一些店铺、摊贩组成的。由于附近有王公大臣的住宅,影响他们出入。在整顿市容时将它迁址到东南面的神机营练兵场,就是今日的东安市场,市场北门是吉祥戏院。“文革”期间市场被改名叫“东风市场”,现又恢复原称。 
 
到清朝后期西方技术传入中国,轻工业工厂迅速发展起来。例如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先后开办了北洋工艺局、京师习艺所、京师毛织厂、溥利呢革公司等工厂,同期还有私商开办的织布厂、官办、私办的制帽厂、制鞋厂。以北洋工艺局为例,该厂工种就有机织、彩印、染色等十多科。京师习艺所,工种有毛巾、织染、缝纫等。溥利呢革公司是个纺织服装公司,就是今日的北京清河毛纺织厂的前身。1904年官商合营开办了丹凤火柴厂,生产摩擦火柴。在这以前,中国人点火,是用原始的火镰、火石和火绒取火。火柴的使用,取代和逐渐淘汰了这种原始的取火方式。清末面粉厂、啤酒厂、纸烟厂、玻璃厂等轻工业厂相继建立。 
 
前面讲了明朝的印刷业。到清朝时已经使用机器印刷机。同治十三年(1874年)北京第一家机器印刷厂建立,《中西见闻录》创刊号就是机器印刷的。1876年同文馆印书处,使用手摇印刷机,活字印刷。到了1884年,官营的撷(xié)华书局开始使用新式印刷设备。这是个以印教科书为主的印书局,开始时只有铅印,后来又增加了彩印、石版印,1905年改名为京华印书局。1906年清政府成立印刷总局,由商部、学部、巡警部三个部门管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印刷局开始使用美国设备,专印纸币、税票、有价证券。这个厂在1912年由北洋政府接管。这时铸字局、铜模局、制版局相继建立。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称谓的“局”,不是指政府机关部门,而是指商业性工厂、作坊。

老北京的环城铁路(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老北京的环城铁路(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京西门头沟煤矿,已经开始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提升煤炭。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在三家店,开设神机营北京机器局,购买洋人机器制造军械,如机关枪、水雷、子弹等。笔者在大学本科是学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的,因此比较注意搜集机械制造业的有关信息,我注意到,北京机器局是北京最早使用金属切削机床的工厂。1898年长辛店铁工厂建立。1901年法国商人出资,开办了长辛店铁路机车厂,这个厂曾经为慈禧太后制造专乘列车,当然式样是仿照中国老式传统的轿子设计的,装饰相当豪华。 
 
元末明初北京的人口只有9.6万,到洪武八年(1376年)发展到14.3万,到明朝中后期已经达到85万。清朝初到万历年间是68万,万历六年(1578年),人口又达到85万。到光绪八年(1882年),北京人口已经达到108万。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原来的道路,交通工具及交通状况发生变化。 
 
现在谈谈古北京的交通及近代的变化。 
 
北京四合院在辽代就已经初步形成,元大都街道胡同按里坊布局,内城路网布局严谨,道路系统就是由大街、小街、胡同组成,交通要道路口有标志,就是牌坊。 
 
我在前面谈北京水系一文中已经谈到,元朝漕运发达,水路交通经惠通河与大运河相连。明清北京城内交通主要是陆路通道。对外有官道与全国各地相连。我记得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阳门外北京至通州的官道,还是明清时期用大块的厚石板条铺设的,由于使用年代已久,石条上还有大车碾出的沟痕。 
 
明朝北京与元大都的位置相比,其中轴线和东西城墙的位置没变,除宫殿城市南移外,明朝北京基本上延续了元大都街道的宽度和走向。城市东、西、南、北居住区域有分工,西城是皇亲,贵族府第,是政治中心;鼓楼一带是传统的商业街市;仓库行业会馆集中在东城,是经济活动中心;南城是居民聚居的地方,正阳门外是繁华的商业区。明外城的主要道路以各城门内的官道为主,胡同的布局受河道走向影响多斜街,胡同布局较不规则。明朝北京城由于皇城和积水潭的隔离,内城缺乏东西贯通的道路,只有两三条南北方向贯通的主干道路。外城贯通东西,南北的主干线各有一条。 
清朝北京城的主干道路有增加,东西方向有:东直门至鼓楼;西直门至新街口;朝阳门至南河沿;阜成门至西四牌楼;东四牌楼至北海。外城有广宁门至天桥。南北方向有:北新桥─东四牌楼─东单牌楼─崇文门─广渠门;安定门─沙滩;新街口─西四牌楼─西单牌楼─宣武门;正阳门─永定门。 
 
清末北京交通工具发生变化,北京街头出现了东洋人力车、西式马车、自行车、三轮车。光绪十二年(1886年)北京街头出现第一辆东洋车(人力车),到1901年北京已经能自产人力车。1917年北京有人力车两万多辆,到民国时的1932年已经有四万多辆。到1939年北京才开始有三轮车。光绪年轻时有洋人献给皇帝一辆自行车,当时的自行车还不是链传动,结构就像现在的幼儿玩具车,脚蹬子固定在前轮的轴上,是前轮驱动。洋人教给皇帝骑这辆自行车,被慈禧太后训斥道“一朝之主,当稳重,岂能以转轮为乐!” 
 
但是自此开始,自行车成为一种奢侈品,在上层社会流行开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廷颁布《违警律》,规定自行车上必须安装车铃。紫禁城里第一个玩自行车的当属溥仪,时间在1922年。到了民国初年,自行车才成为大街上行驶的交通工具。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平市规定自行车由公用局管理,出台了自行车装备检验标准和违规惩罚细则,规定自行车可以在马路上行驶的时间和车前必须挂灯。1932年统计北京拥有自行车六万四千多辆,十六年后北京交通局统计,北京私人拥有自行车176,970辆。 
 
袁世凯献给慈禧太后的一辆四座汽车,据说这是最早出现在北京的汽车,现在人们要看这辆车,大概要去汽车博物馆了。我记得这辆车曾在颐和园展出过。这辆车是美国杜里埃公司生产的。 
 
北京平民百姓是在1907年才第一次见到汽车,当年是法国汽车拉力赛的“老爷车”到北京。后来就有了在北京街头跑的,从外国进口的汽车。废除帝制以后,到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才有出租汽车。1928年以后,中国才开始能自己生产汽车。这时北京已经有了公共汽车。据官方统计资料,1932年北京全城拥有汽车2800辆,其中私人拥有的汽车1700辆。随着汽车上街,北京的交通道路也进行改造,1912年东西长安街打通。1931年修筑了景山前街。 
 
在1949年以后,北京的牌楼、城墙、城门被中共认为是阻碍交通的障碍,于是拆毁,街道被拓宽。例如东西长安街由原来最宽11米,经拆除附近街道,将长安街拓宽到35米,中间的天安门广场是为毛泽东检阅游行队伍而拓宽到80米。天安门对面的中华门,据传说也是因为不利游行队伍顺利通过,而被当局下令拆除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中华门故址,后来修建了毛泽东的陵墓,这不就应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句佛家箴言,毛令拆除中华门是自掘坟墓。 

詹天佑
詹天佑

 
到民国初期,北京才有有轨电车。民国二年,上海资本家沈霭苍、虞洽卿等十多人发起组织北京华商电车有限公司,承包北京内外城全部电车敷设工程。到1924年有轨电车通车,当时有四条线路,即:1路从天桥到西直门;2路天桥到北新桥;3路东四到西四;4路北太平仓(今平安里外)到北新桥。 
 
铁路在北京的出现,一开始清政府是不允许的。鸦片战争以后有个英国商人在宣武门外修了一小段铁路,展示小型蒸汽火车。据《清裨类钞》记载“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以长可里许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外之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既然如此,清政府必然干涉令其拆除。还有一段典故,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铺设了吴淞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是从上海至吴淞。此举被清政府视为洪水猛兽,仅仅运行了一年,就被清政府出二十八万五千两白银买下拆除。 
 
光绪七年(1881年),为了使唐山的煤炭外运,直隶总督李鸿章下令铺设了中国第二条铁路,即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开始通车时,怕老佛爷不准,不敢用机动火车,是用骡马为动力。到光绪八年(1882年),才改为蒸汽机车牵引。 
 
京奉铁路在北京正阳门的火车站是英国人修建,自1903年开工,1906年通车。1937年以前叫正阳门东站,1937年以后改名前门火车站,后来又叫北平站。现在的北京火车站,是中共在废弃了前门火车站后在其以东新建的。 
 
1905年为了供清皇室祭祖方便,袁世凯命詹天佑设计,修成了高碑店至易县的铁路。随后又由詹天佑设计施工,自1905年至1909年建成了京张铁路。詹天佑是第一个华人铁路工程师。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英法联军曾将铁路终点站修到天坛内。北京的环城铁路,是北洋政府为解决北京城区粮食、煤炭运输而修建的。这条铁路是在北京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荒地上修建,沿着城墙外缘而行。自京绥铁路的西直门车站至京奉铁路的东便门站,中间车站包括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前门,1915年建成。这条铁路为北京服务了半个多世纪,1971年被中共政权拆除。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