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双龙纹银香薰 唐代金银器珍品

发表:2017年02月22日
图、文/卓然堂、赵睿

高古文物暨高古佛教文物精华荟萃
独家点数海外大收藏家群落之家珍

图/卓然堂
图/卓然堂
 
作为中国香文化的载体,香薰炉的历史久远,式样繁多。上古先民以焚柴薰烟来驱赶蚊蝇,消除瘴气,继而发展为以容器盛装香料焚燃,用以净化空气,提神醒脑,这种容器就是实际意义上的香炉。
 
早在商周时的祭祀仪式中,焚香沐浴为祭祖拜神的庄重礼节。此时的香炉造型应为传统的鼎式或簋式,简单实用,与同时期的青铜礼器相似,材质多为青铜、陶器或原始青瓷。
 
春秋战国时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生产力进步,列国诸侯贵族对焚香器皿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香炉的设计制造渐趋复杂并艺术化。
 
西汉初期黄老之术盛行,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的风气以及焚香方法与香料的改进催生了式样繁多、材质各异的博山炉,香炉也从单纯的香具升华为艺术作品。两晋南北朝以后,佛教在中土扎根,烧香拜佛则成了祈福消灾、寄托心愿的主要形式,香炉的使用广泛,已为大众化的礼佛器具。
 
根据社会阶层不同,自然也出现不同档次的香炉香薰。皇宫贵族所用高档香炉常以金银为质,精雕细琢,制作精良。
 
笔者有幸见到这样一座式样独特、纹饰精美的唐代银鎏金双龙纹香薰炉,特在此介绍分享。
 
香炉高18.5cm,宽15cm,口径12.6cm,重464g。银质,盖鼎形,捶揲成型,纹饰鎏金,由炉盖炉体两部分组成。炉盖呈两阶穹顶式,正中盖纽为花蕾形,环绕鎏金平錾花瓣。盖上部有八个花蕾缕空出烟孔。炉盖下部坡形向下至卷唇沿,平錾一周鎏金桃形花草图。
 
盖与炉体以子母口咬合。炉体短颈鼓腹呈扁圆形,两侧置吊环链状炉耳,下接三个外撇圆柱足。
 
颈部鎏金,凸起一圈连珠纹。腹部錾凸雕金龙共四只,两两相背。金龙身披鳞甲,昂首吐舌,弓背扬尾。炉耳两侧各置六个横长方形进气孔,排列成八卦的“坤”卦形,孔口鎏金。腹部背景为唐草纹及细鱼子地。炉底素面无纹。三足中空,外撇鎏金,平錾细羽纹,根部焊于炉底,足端上翘。
 
这座小巧玲珑,精致可爱小型香薰,应系室内案头摆放之器。设计科学合理,炉腹设进气孔助燃,烟气自炉盖上出烟孔逸出。流畅的唐草纹及细密的鱼子地则为典型的唐代纹饰特征。
 
炉体镌刻的双龙纹提示其高贵的皇家身份,当为宫廷之物。香薰造型设计融入了传统中国的圆鼎制式,三足带盖,但双耳变化为吊环状,不甚常见。炉腹部的“坤”卦形进气孔亦少见,这种图案是否与道教有关则不得而知。不管是用来尊道或者是礼佛,亦或是案头薰香自赏,这座工艺精湛、造型别致、装饰华丽的香薰颇具大唐风采,是一件以前从未报道过的唐代金银器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