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能只依赖“偏方” 理解孩子更重要

发表:2023年05月29日
文/李介文

生活中常会遇到的场景,包括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哭或生气、想法负面、违抗大人的指令、上课不专心、写功课拖拖拉拉、人际关系不佳等。如果用年纪来区分,大概从幼稚园到十八岁前,孩子有上述这些问题或上述以外的问题,而你也试过一些教养方式,或者跟老师讨论过,效果依然不佳,那么建议你带着孩子到儿童心智科看看。

儿童临床心理师李介文提到,儿童心智科是一个团队的合作,除了医师与心理师之外,还有护理师、职能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等等,所以我在接下来提到的内容,是以心理师的角度来分享儿童心智科在做的事情。

(123RF)
(123RF)

在医院或诊所里,孩子或家长是不太会直接遇到心理师的,通常会有医师看诊,初步判断孩子的状况以及是否需要用药,有一些情况,医师会转给心理师,就是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来了解孩子的状况,有些医院会直接叫“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只是“心理学方法”的其中之一,其它例如观察孩子的行为、有系统地收集孩子的相关资讯,以及判断孩子的精神与情绪状态等,也是一种心理学方法。

有可能是医师在诊间的时间不够,无法很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样貌,或者家长所提出的问题或困扰,孩子在诊间并没有出现,所以医师会请心理师再看清楚点,希望心理师提出佐证来协助医师判断。

另一种可能是,需要把孩子的行为具体化与数据化。例如,最常见的注意力不足,如果小明跟小华的家长都说孩子们有注意力不足的情况,那么心理师就需要判断:到底有没有?如果有,严不严重?有多严重?

心理治疗是延续着心理衡监来的,所以完整与正确的心理衡监是重要的,就像去旅行,如果出发的方向是错的,无论是搭火车或搭飞机,都没办法到达目的地。

临床上常会需要“常模”,也就是大数据,来协助我们说明孩子的状况,所以你可能会听到心理师这样讲:“小明的注意力不足,在测验里面遗漏的反应比较多,如果跟同年纪的孩子相比,小明的表现可能会落在后百分之五,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百个同年纪的孩子,一起来比注意力,小明是倒数后五名。”

你注意到了吗?“同年纪”是个关键字,一个行为需要注意或矫正与否,跟年纪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例如,一个两岁的小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哭闹、在地上打滚,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一个小学生在同样的情境做出同样的行为,就很值得注意了。

总结一下,心理衡监就是尽可能地了解家长所担心的问题,并协助医师判断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到底严不严重?原因是什么以及规划如何治疗?

李介文说,门诊其实经常看到“自以为理解孩子”的家长以及“觉得爸妈根本都不懂我”的孩子们,彼此间的冲突明显对立,也让亲子关系僵持紧张。

那么,儿童心智科可以帮上什么忙呢?因为孩子的状况涉及情绪、心理、人际、学习,身为家长的我们也活了几十年,成长过程中可能也经历过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自己会有各式各样的方法,或者说偏方,例如,对于感冒喉咙痛,有些人会说吃冰糖炖梨一样,我也曾遇过有些妈妈说,当婴儿哭的时候,只要妈妈喊的声音比他哭的声音还大声,婴儿就会停了。

当我遇到家长对于教养有自己的偏方时,还真有点尴尬,因为这些经验不见得是错的,虽然有些缺乏实际的科学证据,但有些人用起来还真的有效。

这时候不得不卖弄一下我的专业了,心理师的存在就是在学习与整理各种孩子的状况、问题、各种有效的解法,最重要的是判断你的孩子适合哪一种解法。

有许多家长看了许多书、上了许多课程,急着要回家试试这些方法有没有效,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我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貌?

本文整理、节录自《你的孩子不奇怪》一书,由时报文化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