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变“六保” 就业粮食能源都在其中

发表:2020年04月21日
本报综合报导

冠状病毒(COVID-19病毒)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对本就开始下滑的中国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政治局17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工作目标从之前提出的“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转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有分析人士说,当局的工作重点从“六稳”转换到“六保”,显示这次疫情的冲击已超出官方预期,对之前复工就能恢复正常经济运转的设想感到底气不足。

中国大陆城市内随处可见的店面转让广告。
中国大陆城市内随处可见的店面转让广告。

此次,官方首次提及对于关系民生的粮食问题也要力保。对此,关注北京时局的分析人士华颇对海外媒体称,中国虽然是一个大的农业国,但可耕地的面积是有限的,而且房地产开发,城市扩延,占用很多耕地。

华颇表示,大陆有很多仓储粮基地,但是它存粮的数量只是账面上的数字,真实的存粮数量无从知晓。以往的存储粮基地经常在上级要检查库存的时候,突然莫名其妙的发生火灾,这不排除是有人在掩灭证据,一烧了之。

现在,中国多省掀起抢购粮油潮,导致粮价开始上涨。针对这种恐慌情绪,官媒开始反复说:大家不要抢购,粮食起码可以够吃一年。

与此同时,官方开始加紧催促春耕生产,而且提高了收购的价格,其实就是要存储粮食,以备不时之需,稳定局面。

另外,近来气候异常,多地大雪摧毁春苗,加上蝗虫、草地贪夜蛾的入侵,另有水灾、旱灾之类的隐患。在疫情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大家又不太敢去生产等等因素,粮食危机是十分有可能发生的。

近期中国周边的越南、吉尔吉斯坦、哈萨克、俄罗斯、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纷纷出台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以保障本国粮食供应。国际市场上,小麦和大米等粮食的价格已经出现波动。

201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达1371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全球供应短缺,中国势必受到影响。

台湾农委会主委14日下午召开纾困振兴方案“挺农民渡难关”记者会上说,中国政府3月底在全世界采购了5000万公吨的稻米。

他提及全世界很多国家现在都针对农产品进行出口限制,其中限制稻米出口的有印度、柬埔寨、缅甸,越南本来限制出口,现改成出口配额。哈萨克、俄罗斯、乌克兰是小麦主要出口国,则全部设定出口配额。

4月1日,甘肃省临夏州委办公室下发的标明“秘密”的文件曝光,督促当地官员“全力储备”粮食、牛羊肉和油盐等生活物资,同时“引导和动员群众自觉存粮,确保每户储备3至6个月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华颇认为,当前全球粮食的供给主要依赖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几大粮食输出国,但是由于疫情引起的恐慌心理,可能会引发民众的抢购潮。如果某地如非洲再有灾荒,可能世界粮价会进一步上涨。

除粮食可能出现危机外,这次重点强调的“就业”问题被排在各项之首。

疫情当前,中国制造业纷纷倒闭或外撤,服务业更遭重创,城市内各种店面纷纷关门转让。失业大潮席卷全国,直接影响到民众生存问题。不过,官方就业数据依然保持“稳定”。党媒日前引述统计局数字称,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3月份失业率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能源也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如今疫情对能源运输的冲击,以及国际上能源价格的波动,中国也可能面临能源供应问题。

官方在“六保”中还提到产业链和“基层运转”等,也反映出产业链撤离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以及政府财政不足给政权稳定性造成的威胁。

冠状病毒疫情持续蔓延,重创中国经济,失业人数大增,企业复工复产面临难题。在此危急情势下,北京高层又提出“六保”,包括粮食也要力保,显示出当局意识到形势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