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宝典《三字经》(11)

发表:2019年01月07日

序言:《三字经》是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是中国古典书籍中最浅显易懂又精华的读本之一,经久不衰。《三字经》涉猎典故广博,承载并传递着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正统文化,包括常识、文学、历史、人伦、哲学、天文地理、忠孝节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三字经》到今天仍是教育儿童的宝典,历久弥新,其中(有趣)的故事也同时蕴含着做人做事的智慧与道理。

三字经
三字经

原文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字词义解释

(1)喜:高兴、快乐。
(2)怒:愤怒、生气。
(3)哀:悲伤。
(4)惧:害怕。
(5)爱:喜欢。
(6)恶:憎恨、讨厌。
(7)欲:愿望,一种想得到满足的意念。
(8)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绪。
(9)具:有、备有。
(10)匏(与袍同音):匏瓜,形状像葫芦。指用匏瓜制成的乐器,如笙、竽(音鱼)。
(11)土:黏土。指用黏土烧制的乐器,如熏(音薰)。
(12)革:皮革。指用皮革制成的乐器,如鼓。
(13)木:木头。指用木头制成的乐器,如柷(音住)。
(14)石:玉片或石片。指用石玉制成的乐器,如石磬(音庆)。
(15)金:金属。指用金属制成的乐器,如钟、铜锣。
(16)丝:丝弦。指利用丝弦发声的乐器,如琵琶、琴、瑟。
(17)竹:竹管。指利用竹管发声的乐器,如箫、笛子。
(18)音:原为声音,此指乐器 。

上古时期伏羲作瑟,女娲作箫。
上古时期伏羲作瑟,女娲作箫。

译文参考

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喜欢、讨厌及欲望,是每个人天生的七种情绪。中国古代称用匏瓜、黏土、皮革、木头、石玉、金属、丝弦、竹管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为“八音”。制作的材料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各具
特色。

【读书笔谈】

从四季四方、五行五常,讲到了七情与八音,中国人常讲,人有七情六欲,这里虽然定为七情,把欲望的欲,也归为七情,其实是为了方便孩子记忆。七情之说,来自道家,《黄帝内经》把喜怒忧思悲恐惊定为七情,认为喜极伤心,怒伤肝,忧愁和思虑过度伤脾胃,悲痛过度伤肺,恐惧和受惊吓则伤肾脏。所以忧思过度的人,往往胃口不好,受到惊吓,直接肾脏受损,屎尿失控。

这里的七情虽然与《黄帝内经》提到的不同,但还是采用了七情之说。私塾先生讲解时,同样会教给孩子这些古老而基本的认识,然后进一步解释,儒家为何把爱恶欲特别列入七情之中,与医学不完全相同。因为儒家,特别讲求仁心待人,爱的情感,喜欢的情感,讨厌的情感,憎恨的情感,还有各种欲望,都源自私情,无法控制情绪,不仅使人直接伤害自己的身体,还极其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因爱生恨,因恨甚至伤人杀人。这些情绪,要懂得控制,才不会迷失心智,酿成大祸。所以古人讲情时,必定要跟随着义字,有情还要有义,发乎情还要止乎礼。不可为情伤人或者自毁轻生。

古人始终非常理性地对待情感。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控制情绪,只需按仁义礼智信这五个不变的道理来做人即可。今天的人为情可以杀人和自杀,对待生命的态度极不严肃,对待家庭和婚姻也极不负责,甚至连情伤身的常识也不懂,道德的崩溃与感情的失控,造成了多少社会与家庭的问题,和多少复杂难解的现代精神疾患。因此幼儿的教导,古代显得非常理性与高明。

至于八音,讲的是乐器,实际涉及的是古代的音律乐曲和舞蹈等方面的有关乐的知识,古代的音乐,本用作治病和通天地自然。正的音乐,可以预测国家的兴衰,过度哀伤悲愤及男女情爱等淫乱之乐意味着国家的败亡,次序的混乱,道德的崩溃。反映到人体,会伤及脾胃、肝脏、肾脏和肺脏,导致人体功能失常,百病皆生。

宫商角徵羽是古代讲的五音音律。《乐记》中记载:“审察一个国家的音乐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状态,也能从中知道该如何去治理。 ”“太平盛世之乐,安详又欢乐,其国家必定政通人和;乱世之乐,充满了哀怨与愤怒,这个国家必定倒行逆施;亡国之乐,充满悲哀与忧思,百姓就会陷于绝望的困境。声音之道,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宫音代表为君王,商音代表臣下,角音为民,徵音为事,羽音为物。君、臣、民、事、物这五者不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若宫音乱了,则乐声荒乱,这个国家的君王必定骄纵无度;商音乱了,则乐声倾轧,表示这个国家官员败坏;角声乱了,则乐声忧伤,百姓必多怨愤;徵音乱了,则乐声悲哀,国家必多事不宁;羽声乱了,则曲调倾危,表示国家财用匮乏。若五声全部乱了,相互侵陵,则称为慢。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据《乐舞仙踪之八:审乐知政 祸福前知》)

由此可看出,乐可以用来预测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旦夕祸福,古代的儒生,都要懂乐,方能治国,也能养生。这里只是乐的启蒙。

【故事天地】 黄帝与音乐

对古代中国人来说,音乐是联系天神的工具。音乐不仅仅是享受和娱乐,也是调解天地关系的神圣礼节。

中国乐器的发明时间很早,在《诗经》一书中就经常提到各种乐器。根据史书记载,伏羲作瑟,女娲作萧,伶伦作钟,神农作五弦琴。

黄帝命伶伦制作乐律,订定十二律(十二个音阶)。伶伦在西山找到了粗细适中的竹子,用其中最结实的竹子削成竹笛。当他吹着自己做的笛子时,突然有几只凤凰降落在他身边的树上,公凤首先唱了起来,它的第一个音与伶伦竹笛发出的声音相同,接着又唱了五个音,伶伦很快的削出能发出这五个音的笛子。母凰唱了六个音,伶伦赶忙削出这六个音的竹笛。伶伦把十二支笛子按音序排好,就完成了十二律。为了永久地保存这十二个音,黄帝下令铸造十二个能准确呈现笛音的铜钟,之后,所有乐器的音阶都必须与铜钟相符。

黄帝除了命伶伦作钟外,在与蚩尤的战争中,为了提升士气,也曾制作一个特别的战鼓,并亲自擂鼓来提振军威。这鼓是用住在东海的名叫“夔(音奎)”的怪兽的皮晾干后作成的,鼓槌则是雷神身体里最大的一根骨头。当黄帝擂起这特别的战鼓时,声传五百里外,天地为之变色。
此外,黄帝在泰山会合天下鬼神时,曾制作名为《清角》的乐曲,这首曲子气势万钧,能“惊天地、泣鬼神”,是真正天上的乐曲,凡人是听不得的。而黄帝在打败蚩尤之后,为了庆祝胜利,又作了一部《棡鼓曲》,也是气势非凡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