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钩沉 北京轶事和故事(一)

忆海钩沉 北京轶事和故事(一) Wed, 04/12/2017 - 00:29
作者按:北京是我生活过半个多世纪的地方。我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些历史见证人,应当客观地、比较全面地向年轻人介绍北京。因为北京的历史太悠久,她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在我的记忆里这个“沉积层”太厚了,内容太丰富了,要想全面做个介绍,确实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的。
 
于是我把我思考过的有关历史问题的思路整理出来,再加上引经据典的佐证,就是下面这篇文章。再说明一点,我文章标题中的“轶事”是指史书不记载的事,失传的事;“故事”是说过去的事,不是写小说,有些大的历史事件是有史书和文献可以作为证据的。

图/网络图片

文/园丁

一、北京地名的历史演变
 
说北京的轶事和故事,得从她名称的历史变化说起。早在远古时期,在今天北京这个地面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存在这儿。大家知道,这里是“北京人”的故乡。75万年以前,“北京人”就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他们是旧石器早期的人类。大约在一万八千年以前,“山顶洞人”就居住在北京周围的山区里,他们是旧石器晚期的人类。
 
到中国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以后,这里才有地名。据《礼记》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司马迁作的《史记》也有记载“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提到的蓟和北燕就是在今日北京这个地理位置上。也就是说,在炎黄时期,这里的地名叫蓟和燕。这在中国历史上是西周时期,时间是在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燕国的都城,名曰蓟城。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到南北朝时期北京的地名叫幽州蓟城。当时镇守蓟城的是魏国的将领刘靖,历史记载他在此屯田种水稻,开渠引永定河水灌溉良田二千顷。

北京城历史变迁图
北京城历史变迁图
 
学过中国历史的人,可能还记得,后晋高祖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幽十六州,甘做儿皇帝的故事。那是发生在公元936年的事。这十六州中的幽和蓟就在今日北京的地理位置。
 
到了辽代,北京才被契丹升为京城(938年)。当时契丹人在北京以北还有他们的故都,因此把幽燕这的京城命名为南京(又称燕京)。当时的燕京城位于今日北京的西南。
 
北宋时这里叫做燕山府(1123~1125年)。金人占据初期,这里也是京城,名字叫燕京。在我写的《养花杂谈》文章中,曾提到南宋使臣洪皓(hao)的几首词。这洪皓就是在1142年被金人扣留在燕京的。1153年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由上京(会宁府)到燕京,把这里正式定为国都,名字叫中都。
 
元朝建立以前,金中都在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兵攻陷,然后改中都名为燕京。1260年忽必烈称帝以后,又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宫殿,1264年又改燕京名为中都,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元,1272年改中都名为大都,是为元朝国都。
 
以后这名称的变化,可能也不是家喻户晓。在此不妨也详细说说。
 
北京作为明、清两代的国都,到1949年中共建立政权,又作为首都,中间地名又有几次变化。在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时,先定都南京,1421年才迁都北京。在这之前,明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把元大都改为北平府。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后以才改名北京,也叫京师。明末李自成起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攻占了北京城。1644年清朝在这里建都还叫北京。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先是定都南京,因为袁世凯当年发动“兵变”强令迁都北京。1928年国民政府曾经设立北平为特别市。1937年汪精卫成立日伪政府,将北平改为北京。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北平恢复旧称叫北京。后来中共在此建都,名字也叫北京。
 
二、北京历代宫廷、城池建设及破坏

北京外城七门之一的西便门
北京外城七门之一的西便门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它的西边和北边有天然屏障,西边是太行山脉,北面是燕山山脉。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前面讲过,辽是第一个在这里建都的朝代,定名南京。辽的南京(燕京)位于今日北京的西南。据历史记载,燕京幅员二十五里,周长有二十七里,城高两丈,宽一丈五,敌楼战楼完备,城有八门,二十六坊。城内有庙会,寺观,手工业,商业发达。在南京城的东北风景秀丽之地,疏凌水系,仿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建造了瑶屿行宫。这就是今日北京城内北海公园最早的工程。
 
燕京城池,一直到北宋变为燕山府时还是完善的。但是后来被金占领,在金人退兵时,该城就被掠夺一空了。史书记载这时已经“城市丘墟,狐狸穴处,民不聊生”。在金人决定在燕山府建都后,金人又攻破了北宋都城汴梁。俘获徽、钦二帝,把战利品(宋帝、皇太后、官吏、侍从、技艺工匠、宫廷财物、宝藏、库存等等)连人带物一起押运到燕京。
 
金朝的中都是仿照宋朝都汴梁城,在燕京旧址建立起来的。这个中都是什么样哪?据历史书籍记载,城凡三重,外城东、南三面向外扩展三里,北城墙未移动,周长为三十七里,城墙每边三门,东曰施仁门、宣骊门、阳春门;南曰景凤门、丰宜门、端礼门;西曰丽泽门、颢(huo)华门、彰义门;北曰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城内分设来宁馆、会同馆,接待宋朝和西夏的使臣,都城正中为皇城,宫殿建筑九重,三十六殿。皇宫居于正中,内城之南,东边建太庙,西边建尚书省。城内之西有:同乐园、瑶池、莲瀛、柳庄杏村等游乐场所。城外还建有四个子城,史书称子城是“戊楼之所”,用现在人的白话说就是驻扎军队的营垒和箭楼。
 
中都是海陵王在世时建的,他死后,完颜雍继位是谓金世宗,他在位时是金的全盛时期,中都皇宫是世宗以后的皇帝享用的。1179年(金大定十九年),在中都城的东北辽建瑶屿行宫的基础上,金又兴建大宁宫(万寿宫)。此宫环湖而建,这个宫苑的建筑有:横萃殿、宁德宫、瑶光台、琼华岛、瑶光楼。在瑶屿叠石造山,修建广寒殿,湖命名为西华潭,瑶屿改称琼华岛,这就是今日北海公园的基础。到后来因经常受到蒙古帝国军队的侵掠,在1214年金宣宗迁都汴京(汴京在今日开封地址的下面,被黄河泛滥湮没了)。1215年蒙古军攻破中都,宫廷被烧毁。
 
忽必烈称帝后,在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开始修燕京旧城和琼华岛。在琼华岛废墟的基础上建造了广寒殿。1267年决定放弃金旧城,另建新城。按新城规划,城市位于金旧城的东北部,以琼华岛大宁宫为中心。1264年元定都在此,将燕京改名为中都。1274年宫阙建成。据元史记载:宫城(大内),左为星拱门,右为云从门。东墙有东华门,西墙有西华门,北墙有厚载门。宫墙四隅有角楼。宫城内南以大名殿为主,北以延春阁为主,合为前殿后廷。宫墙北面有御苑,西邻太液池(今称北海),太液池西峰有隆福宫、兴圣宫。琼华岛命名称万寿山(万岁山),位于太液池(辽称西华潭)中,万岁山以南为园坻小岛,岛上建仪天殿(即今日北海团城)。环绕宫城及隆福,兴圣二宫,修建皇城。皇城城墙称谓萧蔷(红门阑马墙),大内周围约二十里。皇城之外再修大城。1276年大都城初步建成。1285年大都城城建竣工。这时的大都城呈长方形,外廓周长57里多。
 
南城墙在今日北京城东,西长安街南侧。北城墙在今日的德胜门与安定门以北五里。东城墙在今日东直门一线。西城墙在今西直门一线。北面城墙有城门两座,东曰安贞,西曰健德。其余三面各有三门。东面三门自北向南曰光照、崇仁(位于今日东直门位置)、齐化(位于今日朝阳门位置)。西面城墙三门自北而南曰肃清、和义(位于今日西直门位置)、平则(位于今日阜成门位置)。南面城墙有三门,中曰丽正,东曰文明,西曰顺承。全城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九条。皇城萧蔷外为居民区,划分为五十坊。城内贸易市场有:积水潭斜街市,西羊角市,旧竖立枢密院角市。城中有中心之台,台后有鼓楼、钟楼。齐化门内有太庙,平则门内有社稷坛。大城四隅有角楼。城墙外侧相隔同等距离建有墩台,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
 
元大都城建成后,金中都的旧城墙在1288年就被拆毁,用于填埋沟壕。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命中书右丞徐达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徐达的军队在洪武元年攻大都,明军在齐化门填壕登城,元顺帝弃城仓皇出逃,大都在被明军夺取以后,改元大都为北平府。元大都皇宫在明军占领北京后已经被朱元璋下令拆毁。
 
在这以后,明朝便开始改建大都城,新建城垣。将元大都安贞门改为安定门,建德门改为德胜门,崇仁门改名东直门,和义门改名西直门。1371年北平地震后,改建北城时,废弃了元大都北城墙,将新建城墙向南收进五里。并废光熙、肃清二城门。这被废弃的元大都北城墙就是今日德胜门外的土城。1370年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1379年燕王府在北平府建成,这是明朝在北京建的第一个王府。
 
明史记载,燕王府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门楼廊庑二百七十二间;中曰承运殿十一间,后为园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间,殿及两庑共一百三十八间,殿后三宫。整个殿共八百一十一间。1380年燕王朱棣坐镇北平。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已经找不到遗迹了。
 
当朱棣当了皇帝,在永乐四年(1406年),他便派大臣调集工匠,到南方各省采木备料,仿照京都(南京)皇宫着手建立新皇宫。同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北京。明朝的紫禁城并不是在元皇宫的原址,而是向南移了,其规模与元皇宫相当。紫禁城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建有殿宇1630座。这年宣布定都北京,并命自永乐十年开始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明朝自1421年迁都北平改名为北京。在太液池东建宫紫禁城并向南面拓宽水系,形成中南海与北海,均纳入皇城范围。1436年明英宗时开始修京师九门,开挖南海,建瓮城、箭楼、角楼、牌坊,并将原来的土建城墙用砖包砌,将护城河的木桥改为石桥。三年以后,九门城楼竣工,遂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平则门为阜成门。各城门外立牌楼,城四角立角楼,护城河砌以砖石。
 
明世宗时,在1553年修筑北京外城当年完工。外城由正南一面城基东西包角,东折转北接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共计二十八里。命正阳外门为永定门,崇文外门为左安门,宣武外门为右安门,大通桥门为广渠门,彰仪门为广宁门(广安门)。外城东西和西北两隅各有一门,称东便门和西便门。内外两城共有垛口两万零七百七十二个,垛下炮眼一万二千六百零二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