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收藏

看收藏 Tue, 03/28/2017 - 23:34

捡漏 收藏家最大的敌人 也是成功的标志!(中)

捡漏 收藏家最大的敌人 也是成功的标志!(中) Tue, 03/28/2017 - 23:42
(接上期)
 
故事二
 
也是在1949年前的北京。一个老太太卖酸梅汤,盛汤用的是一个明朝的大海碗。老太太当然不知道了。这时,一个路过的骨董商看到了。他想,如果直接向老太太买碗,会引起她的警惕,即使花高价交易也不一定做得成。正好此时有一支送葬的队伍经过。骨董商灵机一动,他先走进送葬的队伍,然后又从队伍中挤出来。对老太太说,大家渴着哩,你这碗汤全卖给我吧。双方说好了价,骨董商又问:“这碗咋办?”老太太说:“你们喝完了再送回来。”骨董商说:“喝完了再回来,我就赶不上队伍了,能不能这样,这碗算个价,我给钱,你再买个大新碗。”老太太嘀咕道:“现在买个新碗好贵啊。”骨董商给了老太太够买两个新碗的钱,生意成交了。
 
这只五彩大海碗是大明嘉靖年制的官窑瓷器,后来卖了多少钱不知道,但与它同时期的一件五彩大罐,2000年的拍卖成交价是4400多万元。

图/网络图片
 
故事三
 
广东省中山市有个藏家,是一个收藏钱币的发烧友。1998年2月初,他从一北方来粤的钱币贩子的一堆旧铜钱中购得一枚“铜山通宝”圆型方孔古铜币。这枚古钱币在字体、形状、孔穿等方面都与中国古钱十分相似。
 
陶先生查遍了中国所有的钱谱和有关历史书籍,没有关于这枚钱币的记载。他又查日本的钱谱,终于在日本1984年出版的《日本货币型录》和1998年出版的《日本货币商品目录》查找到了有关信息,书中虽然没有圆形方孔钱的图样,但有长方形圆孔的“铜山至宝”古钱币的记载。
 
陶先生有一股刨根问底的精神,他为了证实和研究这枚古钱币的历史,于同年3月用日文连同实物照片分别给日本国大藏省造币局造币博物馆、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日本东京“古仙堂”钱币研究会等有关方面连续发出六函要求查询。
 
陶先生得到了热情的回复。日本大藏省造币局造币博物馆馆长井上正已先生,和日本中央银行货币博物馆给陶先生复函,告知了日本在江户幕府时期,曾试铸过圆型方孔铜山通宝铜钱,但随后全部烧毁的事实,连日本的专家们也是第一次在照片中看到它,时隔不久,日本东京“古仙堂”研究会会长羽场光一郎专程从东京赶到中山,观看这枚“铜山通宝”。
 
日本方面为何烧毁所有的“铜山通宝”?据陶永广先生考证,是因为铜山通宝的试铸时期,正逢日本江户幕府时代的“攘夷运动”,而铜山通宝圆型方孔,是典型的中国色彩,很可能是这个原因被否决和烧毁了。长期以来,日本学术界一直否认“攘夷运动”中有“排华”存在。陶永广通过考证认为,这枚铜山通宝,是对日本部分学者否认“攘夷运动”中有“排华”之事实存在的有力批判和佐证。
 
陶先生就此事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山收藏》杂志上,从这篇文章中,看不出日本方面肯定这枚铜币是真品。其实谁都很难肯定它是真品,因为根本没有另一件真品来与它对照、分析。但如果我们排除了仿制的可能性,它就应当是真品。
 
日本人可以因为铜山通宝具有中国风格而将其烧毁,同样可以因为一个中国人拥有铜山通宝孤品而否认其为真品。真品就是真品,并不仅仅由其出产国的专家来认定。正如中国的元青花瓷器,最初的鉴定权威并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
 
不管这枚铜钱是否真品,一个收藏家,只要具有这种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永远有捡漏的机会,迟早有捡漏的可能。
 
(未完待续)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唐代金银器珍品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唐代金银器珍品 Tue, 03/28/2017 - 23:35
图/卓然堂

图&文/卓然堂&赵睿
 
中国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到唐代达到巅峰,在中土传统工艺制作基础上,融入西域的金银细工工艺及纹饰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盛唐艺术风格,国宝纷呈,珍品迭出。
 
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窖藏,以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
 
这个窖藏中的270件金银器中,有三件被定为国宝: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和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笔者曾在陕西博物馆近距离观察、欣赏此三件国宝,惊其设计制作精美绝伦,叹古人的智慧技能,也哂笑博物馆礼品部高价高仿品的粗陋不堪。

图/卓然堂
图/卓然堂
 
今不意在海外藏家处有幸见到一件银鎏金鹦鹉纹提梁罐,认真研究对比,细心考证,认为是一件早年流落在外的唐代金银器珍品,与何家村窖藏品同期同宗,征得藏家同意,在此介绍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银鎏金鹦鹉纹提梁罐,其造型端庄,形体丰满,纹饰精美,诚为大唐盛世金银器的经典之作。罐体通高24厘米,口径12.7厘米,重849克。罐系锤击焊接成型,平錾花纹,纹饰鎏金。有一覆碗形盖,短颈丰肩鼓腹,下接短弧形圈足,圈足焊接于罐底部。肩部两侧焊有附手,附手内侧有提梁插孔。提梁为四棱实心鎏金银柄,略有弹性,两端稍使压力后可从附手插孔插入,其弹性保持提梁稳妥地卡在附手内而不脱出。
 
盖外周有一圈鎏金宽带,内錾草叶纹一周。中央起一鎏金捉手,捉手内饰八瓣花蕊,呈放射状。捉手与盖沿之间錾有细密的鱼子地,及八只鎏金飞鸟。
 
罐腹部一朵朵团花环绕,团花由花枝、花叶及绽放的花瓣旋绕而成,共分四组。前后两组中心各有一只鹦鹉,目圆睁,昂首、振翅、翘尾,形象栩栩如生,颇为神气。其身、翅、尾上的翎羽绒毛均以不同的錾花方式刻画,细致入微。两侧附手下的团花中央则各有一只尖喙的鸟,仅露出头颈部及细长的眼睛。罐颈部一周花叶相间,圈足一周则饰错落有致的菱形四瓣花,圈足外沿鎏金。整个罐体及圈足均饰细鱼子纹地。两侧附手上亦錾有花朵并鎏金。

图/卓然堂
图/卓然堂
 
与何家村窖藏的国宝鹦鹉纹提梁罐相比,本器的造型、纹饰均十分相似,唯鹦鹉的羽毛刻画更加细腻。而不同之处为器盖的纹饰,一为折枝花纹,一为鸟纹,且本器提梁为鎏金而无纹饰。
 
鹦鹉纹饰见于唐代器物。笔者对鹦鹉知之甚少,在网上查阅,鹦鹉居然为唐代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文人骚客甚至边塞军人最喜欢养的庞物。武则天喜欢鹦鹉是出了名的,但并非无缘无故,因为鹦鹉的鹉与武则天的武谐音,武为国姓,鹦鹉自当是国鸟待遇。
 
更有名的则是唐玄宗、杨贵妃和鹦鹉的故事。《明皇杂录》记载:开玄中,宫中有一白鹦鹉名“白雪女”,每在唐玄宗与贵妃诸王赌戏稍不胜之时,听到左右呼“白雪娘救局”,便飞入局中狂舞,甚至狠啄嫔妃诸王之手,使之不能争道。故唐玄宗在宫中赌局可谓是百战百胜,从不失手。我们所看到提梁罐上的这只神气的鹦鹉,是否以“白雪女”为本呢?